中文别名 :抗GBM肾炎
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GBM)病是循环中的抗GBM抗体在组织中沉积所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肺为主要受累器官,多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和肺出血。如病变局限在肾脏,称为抗GBM肾炎;当肾、肺同时受累时,称为Goodpasture病(Goodpasture综合征)。多数抗GBM肾炎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预后差,肾功能常在几天或几周内进入肾衰竭阶段,少数患者早期即死于肺出血和呼吸衰竭。抗GBM肾炎较为罕见,人群患病率在(0.5~1)/100万,约占急进型肾小球肾炎病例的1%。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近年来确诊抗GBM肾炎的病例数有逐年上升趋势。
人类Ⅳ型胶原是基底膜的重要组成成分,构成基底膜骨架结构。基底膜Ⅳ型胶原是由6条不同的α链(α1~α6)组成的三螺旋结构,抗GBM抗体的靶抗原位于Ⅳ型胶原α3链羧基端的非胶原区1[α3(Ⅳ)NC1]。靶抗原分布存在局限性,肾、肺为主要受累器官。由于肾小球内皮细胞间存在裂孔,因此血液中的抗GBM抗体容易结合到肾小球基底膜上。
抗GBM肾炎是一种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生理情况下肾小球基底膜α3(Ⅳ)NC1区域上的抗原决定簇处于遮蔽位置,机体对自身抗原表现为耐受状态,而天然抗GBM抗体在血循环中的滴度和亲和力均很低,不足以引起自身免疫反应,但在环境变化或某些因素如感染、吸烟、有毒的有机溶剂等刺激诱发下,Ⅳ型胶原的结构发生改变,α3(Ⅳ)NC1区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与抗GBM抗体结合诱发免疫反应。目前认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抗GBM肾炎的发病过程。
1.光镜检查
抗GBM肾炎的特征性改变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破坏及球囊中新月体形成。细胞性新月体、纤维细胞性新月体和纤维性新月体可同时存在,但多数抗GBM肾炎新月体往往处于同一发展阶段,这是由于单一的、共同的免疫病理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极少数轻症病例也可呈现局灶性肾炎,甚至光镜下基本正常(仅免疫荧光阳性)。
2.免疫荧光
免疫荧光检查具有诊断性价值,肾小球基底膜显示强的、线性的IgG荧光染色,C3几乎在所有的病例均为阳性,但通常较IgG弱,而且可能为不连续的,甚至是颗粒状的。极为罕见的有IgA或IgM呈线性沉积。少数情况下抗GBM抗体可与肾小管基底膜发生交叉反应,产生肾小管基底膜的线性荧光染色,这种改变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和肾小管损伤。
3.电镜
抗GBM肾炎的电镜超微结构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典型抗GBM肾炎少有电子致密物。
特征性表现是循环中存在抗GBM抗体。抗GBM抗体最常见的类型是IgG型,其中以IgG1亚型最常见,少部分可以是IgG4亚型(女性相对多见),极少数是IgA型。此外,部分患者同时合并血清ANCA阳性。
抗GBM肾炎一旦确诊,即应争分夺秒进行治疗,以尽可能恢复肾功能、阻止疾病向慢性化发展。同时,应告诫患者戒烟,避免接触各种挥发性有机溶剂,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1.强化血浆置换治疗
可清除患者循环中的抗GBM抗体,联合使用免疫抑制剂则可阻断抗体的再产生。强化血浆置换方案:每次置换2~4L,每日或隔日1次,可部分给予白蛋白作为置换液,直至抗体转阴。对于近期肾活检或有肺出血的患者,可应用新鲜冰冻血浆作为置换液改善凝血功能。如在血浆置换疗程中发生严重感染,可输注丙种球蛋白(100~400mg/kg)以部分补充抗体水平。
2.双冲击治疗
常采用甲泼尼龙和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甲泼尼龙0.5~1g/d静脉滴注3~5天,继以口服泼尼松1mg/(kg•d)。CTX冲击使用0.5g/m2体表面积,每月1次静脉滴注,或1~2mg/(kg•d)口服。根据年龄、肾功能和白细胞计数调整用量,持续应用2~3个月。
3.维持期免疫抑制治疗
诱导缓解后(通常约3周),泼尼松剂量逐步减至20~30mg/d,该剂量维持到第6~8周,然后缓慢减量直到6~9个月后停药。新型免疫抑制剂如吗替麦考酚酯、来氟米特、FK506、利妥昔单抗等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均有不少治疗成功的报道。
4.支持和替代治疗
对于肾功能进入衰竭阶段或治疗无效、肾功能急速恶化的患者,应尽早行透析治疗以维持生命、赢得治疗时间。肾移植治疗主张在抗GBM抗体转阴半年以上进行,以防再次因自身免疫作用发生抗GBM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