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icroscopic colitis
显微镜下结肠炎是一组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而肠镜及钡剂灌肠检查正常或无特异性改变,只有结肠组织活检在显微镜下才能诊断的疾病。一般包括2个疾病: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分别于1976年及1989年被描述为独立的疾病。因为两者有共同的临床表现、相似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药物疗效,在近年被认为是同一疾病,称为显微镜下结肠炎。
MC见于包括儿童在内的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最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在因慢性腹泻行肠镜检查和活检的患者中,MC是一种常见诊断,患病率约为10%~15%,其中老年患者患病率更高。因此对于所有慢性腹泻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都应当考虑MC的诊断。
欧洲和北美的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MC、CC、LC的发病率分别为1/10万~12/10万、1.1/10万~5.2/10万、3.1/10万~5.5/10万。MC的发病率及其亚型的发病率在逐年大幅增加。一项北美的调查表明,MC的发病率由1985年的1.1/10万增加至2001年的19.6/10万,增长了近20倍。在2001年12月31日这项研究的末期,MC的患病率为1.1/10万~5.2/10万(其中CC为39.3,LC为63.7)。同样,一项历时6年的欧洲研究报道MC的发病率为6.8/10万~11.8/10万。
MC发病率增加的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对其认识程度提高及对腹泻患者进行结镜和活检评估越来越普遍等因素有关。结肠镜检查使用增加的程度与MC发病率增加的程度平行。
最新数据表明,MC的发病率近年来趋于稳定。后续来自瑞典和北美人群的数据都表明在过去的10~15年间MC的发病率较稳定。
MC可见于任何年龄的患者,但在中老年患者中更常见。MC患者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53~69岁。一项加拿大的研究发现,年龄大于65岁者被诊断患有MC的可能性是年轻人的5.6倍。另一方面,也有儿童MC病例的报道,有研究报道25%的患者年龄小于45岁。
大多数研究都发现MC多见于女性,CC男女患者比例高达9∶1。LC的男女患者比例相对较小,有一些研究还报道其发病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对于其他慢性结肠炎如UC,没有证据表明MC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增加。有CC患有肺癌的病例报道,二者间的这种联系可能与吸烟有关,因为CC患者中吸烟者更常见。一项研究报道14%的LC患者为吸烟者,而25%的CC患者为吸烟者。
M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明确。现有的关于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通常规模较小且结论相互矛盾。关于其发病机制已经提出了好几种假说,包括自身免疫/免疫失调以及对肠道抗原比如各种药物或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反应。这可能是因为“MC”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一些具有相似临床和组织学特征但是不同发病机制的多种疾病类型的共同表现。
一、遗传易感性
关于MC和HLA关系研究的结论相互矛盾。一项研究报告MC患者中具有与乳糜泻患者相似的HLA亚型,而另一项研究却没有发现类似的相关性。有些研究报道,MC患者结肠细胞中HLA表达异常,说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限制性免疫激活系统可能与MC的发病有关。然而不同的研究给出的结果相互矛盾,因此HLA单倍型在M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难以确定。MC家族聚集发病的病例已有报道,但是这种报道很少见,说明遗传易感性不是MC发病的主要原因。
二、肠道抗原抗体反应
对饮食、药物(见下文)及非特异性物质的研究表明,肠道抗原抗体反应可能参与了MC的发病。例如,MC更常见于乳糜泻患者中,对乳糜泻患者用麸质食物灌肠可诱导其肠道出现淋巴细胞性肠炎样改变。并且MC患者的症状和肠道病理改变可能会因为粪便改道而得到改善。并且,给狗喂食含低过敏原的食物可以使其淋巴细胞性样肠炎得到改善。如果MC的发病与对肠道抗原的异常免疫反应有关,那么这种免疫反应可能包含了自身免疫成分,因为MC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清学标志物有关。
三、体液吸收和分泌异常
一些研究报道MC患者体内存在体液和电解质的吸收或分泌异常,尽管另一报道并不支持这一结论。一氧化氮系统和前列腺素水平的异常也有报道,提示MC可能存在体液分泌的调节异常。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下调可能削弱黏膜屏障功能,导致体液和电解质的被动丢失。
四、胆汁酸吸收不良
一些研究者调查了胆汁酸吸收不良(bile acid malabsorption,BAM)在MC发病中的作用,因为胆汁酸吸收不良的患者(例如回肠切除后)会出现腹泻,对动物模型进行胆汁酸持续灌注能导致其结肠出现类似LC的表现。有报道MC患者存在回肠绒毛萎缩、炎症和胶原沉积等表现,提示胆汁酸吸收不良的机制可能参与其发病。然而,对MC患者进行胆汁吸收功能测试的结果却相互矛盾,许多患者测试结果正常但是胆汁结合药物治疗有效,使我们对这种测试手段的有效性或者其对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性产生了质疑。
五、感染
一些证据表明感染可能与MC的发病有关。许多MC患者肠黏膜病理标本可见急性炎症或者有类似胃肠炎样的症状急性发作,还有报道MC患者抗生素治疗有效。此外,MC与 “布雷纳德腹泻”有许多共同特点,而“布雷纳德腹泻”是一种被认为是以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感染性疾病。最后,转基因小鼠模型只有暴露于结肠菌群中才会出现LC样表现。但是,至今未发现MC肯定的致病微生物。
六、药物副作用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是MC发病较肯定的病因,但这一结论只是在部分但并不是所文献中有报道,部分MC患者的症状在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后缓解。另外,其他一些药物如组胺2受体阻滞剂、卡马西平、辛伐他汀、氟他胺、噻氯匹定等可能也与MC的发病有关。一项研究通过一套评价方法,对药物和MC相关的证据强度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某些药物和MC之间相关的结论证据充分。但是很少有药物再激发试验阳性的报道,并且报道的某些特定药物和MC相关的病例数小,因此二者之间可能只是存在机会性相关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此外另一项研究表明,一些被认为可能导致MC的药物,可能仅仅只是因为加重MC患者的腹泻症状使其就医而明确诊断,实际上并不会引起MC。无论如何,如果发现某一MC病例由药物引起,停用药物可能获得症状缓解。
七、激素的影响
MC多见于女性,且有女性患者在怀孕期间疾病缓解的报道,提出了女性激素影响MC发病的可能,但这种机制还需系统研究。
八、胶原代谢异常
研究发现CC患者体内存在多种潜在胶原代谢异常。一些研究认为,异常胶原蛋白带是在慢性炎症应答反应修复过程中产生的,而另外一些研究则认为异常胶原蛋白带提示胶原蛋白的原始合成异常。隐窝周围的成纤维细胞调节基底膜胶原的产生和沉积。在CC中成纤维细胞似乎被激活,合成活性增加导致胶原蛋白合成过多。然而,另一项研究检测了CC患者体内的信使RNA水平,没有发现胶原合成增加的证据,其他研究也没有发现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升高。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可能在胶原蛋白沉积过程中发挥作用。这种生长因子调节胶原的合成,一项研究发现CC患者体内TGF-β mRNA表达水平增高。另一种重要的纤维合成调节因子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CC患者体内的表达被上调。此外,布地奈德治疗至少能降低固有层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
很有可能,MC中成纤维细胞的任何异常都只是一种继发现象,因为它并不能解释这种疾病的炎性浸润。此外,CC患者腹泻的严重程度与其炎症的程度而不是胶原蛋白带的厚度相关。
综上所述,MC发病的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已经在文献被报道。然而,由于这些研究病例数小、结果相互矛盾,因此关于淋巴细胞或CC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很难得出确切的结论。
大便常规化验检查可见有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抗核抗体阳性。内镜检查黏膜正常或仅见红斑,水肿等表现。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为MC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MC治疗首先应停止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咖啡、酒、奶制品及其他可以加重腹泻的药物或食物。非特异性抗腹泻药物如易蒙停、地芬诺酯为一线药物;无效可口服次水杨酸铋;5-氨基水杨酸和柳氮磺胺吡啶也有效。皮质类固醇如布地奈德可用于5-氨基水杨酸治疗无效且排除其他疾病的患者。布地奈德疗效可靠,患者耐受性好,但停药后容易复发。激素无效或依赖者可用免疫调节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抗肿瘤坏死因子可用于治疗难治性MC患者。抗生素对部分患者有效,但停药后亦容易复发。益生菌可改善MC患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