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eritonitis
腹膜炎(peritonitis)是由感染、化学性物质(如胃液、肠液、胆汁、胰液等)或损伤引起的腹膜炎症,其中以细菌感染引起者最多。
产生腹膜炎的病因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腹内脏器的急性穿孔与破裂
空腔脏器(胃肠道、胆囊)因溃疡或坏疽性病变进展而突然发生穿孔,而实质脏器也可因脓肿或癌肿而发生破裂。
(二)腹腔内脏器急性感染的扩散
如急性阑尾炎、胆囊炎、憩室炎、女性生殖道上行性感染等。
(三)腹腔内脏器缺血
如肠套叠、肠扭转、嵌顿性疝、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引起绞窄性肠梗阻。
(四)腹部外伤
如外伤穿破空腔脏器或将外界细菌引入腹腔,或腹部撞伤使内脏发生破裂。
(五)腹部手术
如手术因素使局部感染扩散、缝合口溢漏,腹腔穿刺放液或腹膜透析时忽视无菌操作。
(六)血行播散性感染
病菌由腹外病灶经血行或淋巴播散而感染腹膜,称为原发性腹膜炎。
腹膜炎的病理变化常因感染的来源和方式、病原菌的毒力和数量、患者的免疫力不同而有明显差异。感染一旦进入腹腔,腹膜立即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充血、水肿、渗液。渗液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可促使肠袢、大网膜和其他内脏在腹膜炎症区粘连,限制炎症的扩展。如果未能去除感染病灶、修补穿孔内脏或进行腹腔引流,或因细菌毒力过强、数量过多,或由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则感染扩散形成弥漫性腹膜炎。经保守治疗后炎症可逐步吸收,渗出的纤维蛋白可以机化,引起腹膜、肠袢、网膜之间的粘连,可有机械性肠梗阻后患。若及时经手术引流、冲洗则有可能避免。
传统上把腹膜炎分为原发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和腹腔脓肿。Wittmann根据Rotstein和Meakins提出的“第三类腹膜炎”的概念,以腹膜炎的病因为分类,分为原发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第三类腹膜炎与腹腔脓肿四大类。此外也有根据病因、临床经过、发病部位将腹膜炎分为非细菌性(化学性)和细菌性;急性、亚急性(术后腹膜炎)和慢性(一般为特殊感染);局限性和弥漫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形成后,腹腔渗液中大量细菌与毒素经腹膜吸收、循淋巴管进入血液。初期,肠蠕动增加,继而减弱并发展为肠麻痹,肠腔内大量液体气体积聚,肠壁、腹膜、肠系膜水肿致大量炎性渗出物进入腹腔,造成大量水、电解质、蛋白质丢失,血容量锐减。在血容量降低和毒血症的共同作用下,肾上腺皮质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的分泌增加则导致水钠潴留,并引发低钠血症。细胞外液的减少和酸中毒使心排血量降低,心脏收缩功能减退。而腹胀、膈肌上抬又使患者通气量降低,呼吸急促,导致组织低氧血症。在低血容量、低心排出量及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增加共同作用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由于代谢率增高而组织灌流不足,以致产生乳酸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