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colon ischemia
中文别名 :缺血性结肠炎
结肠缺血(colon ischemia,CI)或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结肠某肠段血供减少,不足以维持细胞正常代谢,从而引起结肠缺血的疾病状态。90%以上的CI患者年龄大于60岁,女性患者相对多见。
体循环变化、肠系膜血管器质性或功能性病变均可导致CI,而直接病因多为局部灌注不足及再灌注损伤。危险因素包括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肠易激综合征和便秘史。相对少见的病因包括高凝状态、医源性结扎肠系膜下动脉(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IMA)、栓塞、血管炎(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镰状细胞病及任何能引起结肠梗阻的病因,包括肠道肿瘤、粪石、腹腔嵌顿性疝、肠扭转、肠套叠等。其他更少见的相关因素包括长途奔跑、腹腔内炎症或感染性疾病。药物(可致便秘药物、免疫调节剂、违禁药品等)也可导致与CI相同或类似的损伤。
CI肠道损伤类型分为可逆性与非可逆性损伤。可逆性损伤包括结肠病(上皮下出血或水肿)和结肠炎(溃疡)。非可逆性损伤包括肠壁坏疽、暴发型结肠炎、肠腔狭窄等。慢性缺血性结肠炎和细菌移位所致复发性脓毒血症为罕见的肠道非可逆性损伤表现。
确诊CI患者应结合病因、并发症等,视病情缓急给予相应治疗。大部分CI患者可在控制原发病和去除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常规支持治疗,禁食、停用可疑药物(包括缩血管药物)、补液、扩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等,必要时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对中、重度CI应考虑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有症状及体征提示肠坏死、穿孔、大量出血或狭窄形成时考虑外科手术治疗(见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