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
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不常见,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的增加,本病发病率也在增长。
AMI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us,SMAE)最常见(占40%~50%),其他依次为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non-occlusive mesenteric ischemia,NOMI)(占 25%)、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sis,SMAT)(占 10%)、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占 10%)、局灶性节段性小肠缺血(focal segmental ischemia,FSI)(占 5%左右)。
SMAE多见于心房颤动、新发的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和新近心血管插管术等所致的栓塞性血栓形成。SMAT主要的病变基础为动脉硬化,其他尚有主动脉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风湿性血管炎等。低血容量或心排血量突然降低、心律不齐、血管收缩剂或过量利尿剂为常见的诱因。NOMI的病因为大剂量血管升压素、低血容量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可卡因过量致收缩压降低或血管痉挛引起小肠动脉血流不足。MVT常有高凝状态(如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S缺乏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癌症)、肠系膜上静脉损伤(外伤、手术、放疗、门-腔静脉分流术后)、局部炎症改变(如胰腺炎、憩室炎和胆道系统感染)、长期服用避孕药等。近半数患者有周围静脉血栓性炎症病史。FSI一般由粥样硬化性栓子、绞窄性疝、血管炎、腹部钝性外伤、放射及口服避孕药等引起。
(一)AMI的治疗原则
恢复血容量、纠正AMI可能病因、避免使用所有血管收缩药物。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覆盖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以预防细菌通过缺血肠黏膜转位引起败血症。
(二)血管扩张剂
临床拟诊为AMI或NOMI,并排除其他急腹症者,立即经导管罂粟碱灌注,以60mg作为初始剂量,随后30~60mg/h持续输注12~48小时,以扩张肠系膜血管,改善血流,可避免肠切除或减少切除范围。
(三)溶栓抗凝治疗
任何确诊AMI、进展CMI及肠系膜静脉缺血患者均需尽早全身抗凝治疗(如静脉用肝素)以预防血块围绕栓子扩展并防止其进一步栓塞至小肠或其他器官(如脑、冠状动脉、肾、四肢)。抗凝一般术前终止,术后24~48小时恢复使用,具体视术中情况而定。由于MVT病变有复发性,故需常规给予抗凝治疗,有主张在关腹前或术后12小时内开始肝素抗凝治疗,而后改为口服抗凝剂,治疗3~6个月。抗凝治疗期间要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四)血管修复术和外科手术
血管修复术包括取栓术、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可使95%的CMI患者症状缓解。AMI缺血不严重或伴严重合并症致开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高的患者亦可考虑血管修复术。当AMI患者出现腹膜刺激征时,应进行剖腹探查。外科干预包括切除坏死和穿孔的肠段、栓子切除术、溶栓术、血管成形、支架置入、内膜切除和旁路手术等。如手术时对某些肠段能否存活不能肯定,则应于24~48小时进行第二次手术,术前应用抗生素、补液和纠正严重并发症,以最大限度保住存活肠段。FSI的治疗是切除累及的肠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