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胃息肉
胃息肉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gastric polyp

概述

胃息肉(gastric polyp)好发于40~60岁人群,胃镜检出率为2%~3%。按照组织病理学,主要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三种占80%以上,腺瘤性占10%~20%。约1%的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可恶变。

病因学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是局部或全身性的原因所致。

流行病学

胃息肉较少见,胃镜检查报告约占2%~3%,发病的中位年龄约为50岁,无性别差异。 

病理学

几乎所有的胃息肉都来源于黏膜上皮,大小从几毫米到十几厘米不等,多发于胃体、底,可单发,也可多发,也可以息肉病综合征的形式出现,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幼年息肉等。世界各国对息肉有各种分型,较一致的意见是将息肉分为:增生性息肉、底腺息肉、炎性纤维性息肉及瘤样息肉或腺瘤(又叫真性息肉),前三类又叫非瘤样息肉(假性息肉),占胃息肉的大多数。最近有文献将胃息肉分为:非瘤样息肉、错构样息肉、易位组织息肉、反应性息肉状病变、瘤样息肉及家族性息肉病或息肉病综合征。

1. 增生性息肉

占到28%~75%,通常为单发,无蒂,直径小于2cm,它们是腺增殖的结果,组织学上表现为胃小凹的延长,囊性扩张及弯曲盘绕。虽然增生性息肉是非瘤性的,但它可能发展成腺癌,其危险性高达 3.6%。另有报告显示增生性息肉与萎缩性胃炎之间有密切关系,而 79% 的增生性息肉病人同时伴有萎缩性胃炎。

2. 胃底腺息肉

占到 47%,发生于胃体底部,多发,无蒂,直径2~3cm,它的特征是几乎总是出现在健康胃黏膜或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慢性非活动性胃炎病人,是黏膜腺成分的局部增生,在所有病例中都是完全无害的,超过53% 的直结肠息肉病人发现了胃底腺息肉,提示两者间存在某种联系。虽然底腺息肉本身无害,但它发出了一个直结肠腺瘤或腺癌风险增加的危险信号,因此底腺息肉病人应定期行直结肠检查。

3. 瘤样息肉或腺瘤

占到 10%,通常发生于胃窦,单发,无蒂,大多直径大于2cm,镜下显示为假性分层的柱状上皮,异常细胞核及增加的有丝分裂活动。它为一种癌前病变,21%以上发展为腺癌,息肉越大,癌变可能性越大。

4. 炎性纤维性息肉

占到3%,通常位于胃窦,大多单发,是一个位于深层黏膜和黏膜下层的间质肿瘤,由网状纤维形成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大多由局部的黏膜和肌层破坏后的一个过敏性反应发展而来,与胃酸缺乏和胃酸低下有关,这种病变既不会恶变、也不会在切除后复发。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胃镜检查可见圆形或卵圆形隆起,良性息肉常<2cm,形状规整,表面光滑,色泽同周围黏膜或略红,多数无蒂。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有助于了解病理类型。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手术治疗

如胃息肉引起疼痛、出血、胃出口梗阻或息肉有癌变可能,应该被切除,视其病变部位及大小,可行内镜下电灼术,或行开放手术下的局部楔形切除,胃大部切除甚至全胃切除。

2.内科治疗

一些病变可能与 HP 感染、胃酸低下或胃酸缺乏有关,或本身有胃炎病史,这些病例可考虑在外科治疗的同时,给予内科药物治疗。有些病变可经药物治疗(如抗 HP 治疗)来治愈。

作者
钱立平;陆玮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实用外科学第4版(全2册),第4版,978-7-117-23988-2,2017.07
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978-7-117-10262-9,2019.11
黄家驷外科学(上、中、下册)(第8版),第8版,978-7-117-30167-1,2020.12
上一篇:胃肠道息肉及遗传性疾病 下一篇:肠道息肉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