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系指黏膜面突出的一种赘生物,而不管它的大小、形态及其组织学类型。息肉包括增生性、炎症性、错构瘤、腺瘤等。息肉与肠壁的连接方式、部位、范围、单发或多发、大小、形态和颜色等对判断其性质、有无恶变倾向及治疗有益。
分类方法不一。当前国内外较广泛应用的是以Morson的组织学分类为基础,将息肉分成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四类(表1)。并根据息肉有蒂与否,分为无蒂、亚蒂和有蒂息肉。根据息肉的数目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息肉。
表1 息肉的分类

也有学者将息肉分为:
(一)上皮性
1.增生性。
2.腺瘤性:①管状腺瘤;②绒毛状腺瘤;③管状绒毛状腺瘤。
3.腺瘤病:①家族性结肠息肉病;②Gardner 综合征;③Turcot 综合征。
(二)非上皮性
1.平滑肌瘤。
2.血管肿瘤:①血管瘤;②淋巴血管瘤。
(三)错构瘤
1.黑色素斑‐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s)。
2.幼年性息肉综合征(juvenile polyposis syndromes):①幼年性结肠息肉病;②家族性幼年性结肠息肉病;③家族性全身性幼年性息肉病。
3.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四)炎症性或反应性
1.炎症性假性息肉。
2.淋巴样息肉。
3.类脂性肉芽肿和钡肉芽肿。
(五)其他
本文主要讨论腺瘤性息肉和遗传相关的胃肠道息肉综合征。这些病变虽属良性,但其中一部分有恶变倾向。
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三种。
(一)管状腺瘤
是消化道息肉最常见的一种,约占80%。多个或单个,表面呈结节状,大多有蒂,一般不超过2cm,色暗红,易出血。镜下为增生的腺体组织,腺上皮排列规则,分化好,主要为管状结构,绒毛成分<20%。
(二)绒毛状腺瘤
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常为单发,基底宽,一般无蒂。镜下可见其表面上皮呈乳头状或绒毛状增生、隆起,绒毛成分>80%,绒毛表面有柱状上皮层被覆,中间有少量间质,内含较多血管,极易出血,癌变率甚高。
(三)管状绒毛状腺瘤
兼有上述两者的表现,绒毛成分在20%~80%之间。癌变率较高。
多发性腺瘤好发于结肠,但也见于胃、小肠等整个消化道。以年轻为多见,易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