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iverticulum of the esophagus
食管憩室是指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从食管腔内局限性向食管壁外突出,形成与食管腔相连的覆盖有上皮的囊状突起。食管憩室是一种后天性疾病,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部位不定,在食管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但几乎都见于成年人。
咽食管憩室常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多由于环咽肌和食管肌肉运动功能失调、失迟缓或其他运动异常,在上述解剖基础上造成黏膜膨出而形成憩室。咽食管憩室常见于50岁以上的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1~3.5∶1。如憩室内经常性地存有潴留食物,可长期刺激囊壁,引起炎症改变;极少数咽食管憩室发生癌变,可能是由于长期食物及分泌物刺激所致,患者习惯性地压迫憩室以利于憩室排空,也可能是癌变的一个原因。
食管憩室的发生机制曾有种种争议。Zenker憩室一向认为是咽与上食管肌群舒缩失调所致。Knuff等应用特别设计的压力记录系统研究了9例Zenker憩室病例和15例无上食管病的对照者,但未找到咽与上食管肌群活动不协调的证据。最近Cook等对14例Zenker憩室病例和9名对照者同时应用电视透视和压力计进行研究,在压力导管中埋置不透射线的标志,于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同步记录收缩与松弛的活动,结果发现,憩室患者和对照者之间没有差异,与对照者相比,憩室患者上食管括约肌松弛正常,但最大开放尺度显著减少。认为这种憩室是由上食管括约肌开放减少,从而增加咽下压力,以致憩室形成,并非咽食管肌群不协调或异常括约肌松弛引起。食管中段憩室多因食管周围的炎症与粘连造成,因而属牵引型,以结核病居多,也可见于硬皮病患者。膈上憩室常伴有食管裂孔疝,可能与反流性食管炎有关。食管壁内假性憩室多因黏膜下腺体炎症,炎症细胞浸润压迫腺管,造成腺体阻塞、扩张形成囊袋,故多继发于食管痉挛、胃食管反流和念珠菌病等。Watarai等最近报道,尚有先天性食管壁内假性憩室病例。
(一)咽‐食管憩室(Zenker 憩室)
国外多见,是由于咽食管连接区的黏膜在环状软骨近侧的咽后壁肌肉缺陷处膨出而成。当吞咽时下咽部压力增加,局部黏膜自环咽肌薄弱处膨出从而形成Zenker 憩室。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时的发现率为0.1%,其中70%发生于70岁以上者,男性约占2/3。
初期憩室很小,可无任何症状,随着憩室逐步增大,临床表现为轻度吞咽困难,潴留在憩室里的食物可反流入口腔。饭后及睡眠时易发生呛咳。晚期表现有喉返神经受压引起的声嘶,饮水时有气过水声及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体检时可在锁骨上方颈根部发现面团样肿块,按压时发出水过气声。X 线钡餐侧位检查有助诊断。
(二)食管中段憩室
国内多见,常位于肺门水平的食管左侧,为牵拉性的真性憩室。由于气管隆突下淋巴结结核或其他炎症病变与食管前壁产生粘连,牵拉食管全层所致。憩室一般不大,直径多在1~2cm,呈锥形,无颈。多数无症状,部分病例出现胸骨后疼痛、胃灼热感,少数有吞咽困难,极少数发生纵隔脓肿或食管气管瘘。X线钡餐检查憩室多呈帐篷状突出,且口部宽大,底部较小,引流通畅而很少出现钡剂残留,这点可供鉴别诊断。
(三)膈上食管憩室(食管中下段憩室)
在食管憩室中最少见,多数患者在50岁以上。常发生在贲门食管连接之处上方。常伴食管痉挛、贲门痉挛、反流性食管炎或食管裂孔疝。诊断依赖X 线钡餐检查,CT 可鉴别纵隔肿瘤、脓肿。
(四)食管壁内假性憩室
多因黏膜下腺体炎症,炎症细胞浸润压迫腺体造成腺体阻塞,扩张形成囊袋,多继发于食管痉挛、胃食管反流和念珠菌病等。憩室常有规则地分布于整个食管,憩室很小,常为1~3mm。由于炎症及病情逐渐进展,70%~90%存在食管狭窄。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间隙性吞咽困难,并伴有胸骨后疼痛。
食管憩室一般病史较长,发展缓慢,属良性病变。不同部位的食管憩室,临床表现各异。通过X 线钡餐和内镜检查可以发现食管憩室和假性憩室。食管憩室小而无症状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一旦出现憩室内食物潴留或夜间反流等症状时,先可进行非手术治疗:①宜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②伴有憩室炎或反流性食管炎时应进行抗生素及抑酸剂治疗。③体位引流。如果有明显症状如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上述方法无效或伴有并发症及癌变者宜外科治疗。
根据憩室壁的构成,可为累及食管全层的真性憩室,食管憩室内可有食物残留,导管憩室炎性改变,甚至引起出血及穿孔。内镜或病理学检查,要特别注意憩室开口处,因往往早期癌变就从此处开始发生,晚期癌瘤可累及全憩室。
X线:食管钡餐造影表现为突出于食管轮廓外方的囊袋样影,与食管相通。内压性憩室常呈囊袋状,颈口较小,易存留钡剂。牵引性憩室常呈三角形或幕状,颈口较大,钡剂进入后常随食管排空,不易存留。多体位观察对明确憩室的数目、大小、位置、形态、颈口有重要意义。
咽食管憩室的病情多为进行性的,非手术的保守疗法均无效,因此,诊断明确后应在出现并发症前尽快择期手术。
1.术前准备
一般不需要特殊术前准备,极少数患者需要静脉补液纠正营养不良,有并发症要积极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后便可手术,不必久等,手术根除了发生并发症的病因,并发症才能彻底治愈。
术前48小时内进流食,尽可能变动体位排空憩室内的残留物,术前如能在透视下将鼻胃管送入憩室,并反复冲洗吸净存留物,有利于防止麻醉诱导时的误吸。保留在憩室内的胃管有利于术中寻找及解剖憩室,便于手术操作;若不易将胃管送入憩室,则不能勉强此项操作。
2.麻醉
局麻较少使用,一般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可控制呼吸防止误吸,便于手术操作。
3.手术方法
颈段食管由于解剖原因,稍向左侧偏,因此咽食管憩室多位于中线后方偏左侧,手术常采用左颈入路,但必须根据术前造影决定,如憩室偏向右侧,应选用右颈入路。
体位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肩部垫枕,使颈部位置更靠前,取胸锁乳突肌前缘切口,自舌骨水平至锁骨上1cm处,切断颈阔肌,在气管前将胸锁乳突肌及周围组织、肌肉分开并向侧方牵引,显露肩胛舌骨肌,切除或牵开,向侧方牵开,切除更有利于憩室的显露。若憩室较大,不易暴露,向侧方牵开颈动脉,切断甲状腺下动脉及甲状腺中静脉,将甲状腺牵向中线,注意保护气管食管沟内的喉返神经,必要时可将迷走神经游离、牵拉,以便于保护,但有时过度游离迷走神经易使迷走神经出现脱髓鞘反应。仔细辨认憩室壁,可用手触摸憩室内的胃管,也可请麻醉师经胃管向憩室内缓慢注气使憩室膨出,便于辨认。用鼠齿钳钳夹提起憩室囊,沿囊壁解剖憩室颈。憩室颈下方为环咽肌上缘,上方为咽缩肌下缘,沿正中线自上而下切断环咽肌横行纤维及食管肌层约3cm,并将憩室颈切除,将原在憩室内的胃管送入食管腔内,线结打在腔内,注意切除不可过多,以免造成食管狭窄。置引流条引流,逐层缝合颈部切口。亦可将憩室颈游离后,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切除缝合,外层用周围肌层加固。
4.术后处理
术后第二天可经口进食,术后48~72小时引流量较少时拔除引流条。
手术并发症主要为喉返神经损伤,若仅伤及喉返神经,受牵拉侧多数能自行恢复。其次是修补处渗漏或瘘管形成,局部换药,多能自愈。若发生食管狭窄,可行食管扩张术。
1.进食时细嚼慢咽,少量多餐,切忌暴饮暴食。至少在一个月内避免进食干硬固体和油炸食品。
2.进食后30~60分钟避免平卧,适当行走,促进胃排空;睡觉时应保持头抬高10°~15°。
3.按时复诊,如有不适应及时来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