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functional dyspepsia
消化不良(dyspepsia)是指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种症状或一组症状,其特异性的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经检查排除了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全身性或代谢性疾病时,这一临床症候群便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FD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胃肠动力、感觉异常、黏膜完整性破坏、低度炎症、免疫激活、脑-肠轴调节异常等多因素相关。
(一)胃肠运动功能障碍
患者胃排空延迟、胃容受性受损、餐后胃窦动力降低。
(二)内脏感觉异常
胃和十二指肠对扩张或酸、脂质等化学物质腔内刺激的敏感性增高。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
是产生FD症状的可能原因。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确实有部分FD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得到改善。
(四)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FD的重要病因。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高敏感性的发生起重要作用。躯体化、人际敏感、不良生活事件与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显著相关,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参与了FD的发生。
(五)胃肠激素紊乱和脑-肠轴功能障碍
胃肠激素如胃动素、促胃液素、缩胆囊素,以及血管活性肠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P物质等,可能参与了FD的病理生理机制,且与胃电变化相关。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尤其是迷走传出神经功能障碍,被认为是胃容受功能受损和胃窦动力低下的可能机制之一。
(六)十二指肠低度炎症、黏膜通透性和食物抗原
感染、应激、十二指肠酸暴露和食物过敏可引起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和通透性改变,黏膜屏障受损,引起FD。
(七)环境因素
急性感染可诱发部分患者发生FD。
明确为FD者,应分出亚型,给予针对性治疗。治疗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一)一般治疗
帮助患者认识、理解病情,改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避免高脂饮食、烟、咖啡、酒及非甾体抗炎药。建议少食多餐,避免可诱发症状的食物。
(二)药物治疗
1.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进行根除治疗可使慢性消化不良者受益。
2.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适用于非进餐相关消化不良中以上腹痛、烧灼感为主要症状者。对减轻PDS症状无效。
3.促胃肠动力药
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部症状,以上腹饱胀、早饱、嗳气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常优先选用,常用药有多潘立酮(10mg/次,3 次/d)、莫沙必利(5mg/次,3 次/d)或伊托必利(50mg/次,3次/d),均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疗程2~8周。少部分患者有肠鸣、稀便或腹泻、腹痛不良反应,减量或使用一段时间后这些不良反应可减轻。
4.精神心理治疗
抗抑郁药可作为二线治疗药物,常用的有三环类药物如阿米替林等。此外,心理治疗、中草药等也可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