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cute gastritis

概述

胃炎(gastriti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是胃黏膜对各种损伤的反应过程,包括上皮损伤、黏膜炎症反应和上皮再生。仅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过程,而无黏膜炎症反应,则称为胃病(gastropathy)。按发病的缓急,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胃炎两大类型;按病因的不同,可分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应激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临床上通常分为急性胃炎、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类。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非特异性炎症,病理上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根据黏膜损害程度,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acute simple gastritis)和急性糜烂性胃炎(acute erosive gastritis)。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理化因素

过冷、过热或过于粗糙的食物、饮料(如浓茶、浓咖啡、烈酒)、刺激性调味品、特殊类型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均可破坏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的损伤和炎症。非甾体抗炎药还能干扰胃黏膜上皮细胞合成硫糖蛋白,使胃内黏液减少,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削弱,引起胃腔内氢离子逆扩散,导致黏膜固有层肥大细胞释放组胺、血管通透性增加,以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等病理过程。同时药物还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胃黏膜的修复受到影响而加重炎症。

(二)生物因素

包括细菌及其毒素。常见的致病菌为沙门菌属、嗜盐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常见毒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肉毒杆菌毒素,尤其是前者较为常见。进食污染细菌或毒素的不洁食物后可合并肠炎,此即急性胃肠炎。近年因病毒感染而引起本病者渐多。

(三)机体因素

包括全身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劳累等。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兴奋,前者使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黏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黏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黏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

病理学

病变多为弥漫性,也可为局限性,仅限于胃窦部。大体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表面常有渗出物及黏液覆盖。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表现为多发性糜烂和浅表性溃疡,常有簇状出血病灶。显微镜下表现为黏膜固有层中性粒细胞浸润或形成小脓肿。糜烂出血性胃炎的胃黏膜上皮失去正常柱状形态并形成脱落,黏膜层有多发局灶性出血、坏死。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与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急性单纯性胃炎,治疗需去除病因、适当休息、进清淡流质饮食,必要时禁食1~2餐。呕吐、腹泻剧烈者注意水与电解质补充,保持酸碱平衡;可给予黏膜保护剂;细菌感染所致者应给予抗生素;腹痛明显可适当给阿托品等解痉治疗。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致病因素。除应用黏膜保护剂外,疼痛明显或胃镜下糜烂、出血病灶广泛的患者可同时给予H2受体拮抗剂;严重患者需要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临床上对存在应激状态、可能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的患者常给予适当抑酸治疗达到预防目的;对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患者应采用选择性环氧合酶2(COX-2)抑制剂,饭后服用,或加用H2受体拮抗剂或PPI。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陈世耀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食管癌 下一篇:慢性胃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