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malory‐weiss syndrome

中文别名 :Malory‐Weiss综合征

英文缩写
MWS
概述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ory‐weiss syndrome,MWS)是指因剧烈恶心呕吐或其他原因致腹内压骤然增加,导致食管下部、食管胃贲门连接处撕裂而引起以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主的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本病系Malory和Weiss于1929年首先描述,他们报告大量饮酒后反复呕吐、大量呕血致死的4例尸检结果,出血源为发生在食物下端至贲门的黏膜撕裂伤,故本症命名为Malory‐Weiss综合征(MWS)。本病发病率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7%~14.7%。

病因及发病机制

由于贲门附近黏膜在组织结构上较薄弱,黏膜肌层伸展性较差,周围缺乏支持组织,因而在腹内压或胃内压骤然升高时可引起食管远端、贲门黏膜撕裂导致出血。恶心呕吐是胃内压升高的主要因素,包括妊娠剧吐、食管炎、急性胃炎、放置胃管、内镜检查、糖尿病酮症等都可引起剧烈呕吐。其他凡能引起胃内压升高的任何情况均可诱发本病,如剧烈咳嗽、酗酒、用力排便、举重、分娩、癫痫发作等。饮酒、服用药酒及非甾体类消炎药是本病的常见诱因。

流行病学

本病由Mallory和Weiss于1929年首先描述。近年来由于内镜的广泛使用并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早期检查,本综合征的发现率明显增高。国内外对此病的报道越来越多,证实它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2.7%~14.7%。但其确切发病率,尤其是未合并出血的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发病率如何,现在仍不清楚,总的说来本病男性多于女性,30~50岁之间多见。

病理学

食管贲门黏膜撕裂伤多见于食管右侧壁和贲门小弯侧,由于黏膜纵行裂伤所需的张力仅为横向撕裂的1/2,所以黏膜裂伤均为纵行裂开。多数裂伤仅累及黏膜及黏膜下层,很少达到肌层。黏膜下层血管丰富,当小动脉受累时,可发生严重出血。病变大小不一,长3~20cm,宽2~3cm。镜下可见到急性炎性溃疡,裂口上有血液和纤维脓性渗出物,其局部水肿和急性炎症,无纤维组织反应。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总量多降低。

2.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目前确诊的最有效手段。可见食管下段或贲门部纵行线状的急性溃疡,多为单发,也可有多发,边缘锐利,裂伤长度一般0.3~2.0cm,宽2~3mm。病变轻者仅见一条出血性裂痕,周围黏膜炎症反应不明显。病变重者,表面覆盖血痂或伴活动性出血,或基底部有黄白色脓性物,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胃镜下可将裂伤出血分为5类:①活动性动脉性喷血;②活动性血管渗血;③可见血管显露;④裂伤处黏附有新鲜血痂;⑤单纯性裂伤。

检查最好在24小时内进行,超过2~3天可因撕裂愈合而影响诊断。但Atkinson等认为,出血停止后8天内进行内镜检查仍可作出回顾性诊断。愈合后的撕裂表现为具有红色边缘的灰白色线状瘢痕。有穿透性损伤可能时内镜检查应慎重。

3.X线检查

在无内镜设备或禁忌内镜检查时可用X线钡餐或碘油食管造影检查(不能排除穿透性损伤时不宜用钡餐检查)。X线检查诊断参考价值较小,仅少数病例可见在食管壁或贲门壁有造影剂填充,气钡双重造影可能增加阳性率。活动性出血表现为出血小动脉呈一圆形透明影,此处钡剂受阻流向异常,甚至被活动性出血截断或冲走。

4.其他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也可用于在出血停止后确定是否伴食管裂孔疝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

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也有助于诊断。可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至胃左动脉,观察胃左动脉及其食管支动脉,活动性出血者可见造影剂外溢现象,且出血速度须达到0.5ml/min以上。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每小时尿量,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时引起窒息。定期复查血常规,必要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尤其是老年患者。出血时给予禁食,出血停止后24小时可以进食流质。必要时胃肠减压。

2.内科药物治疗

(1)镇静止吐

呕吐剧烈者可以给予止呕镇静药,如可给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地西泮等。

(2)补充血容量

出血多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保证充足的静脉通道,必要时输血。需保持血细胞比容(Hct)在30%以上,血红蛋白浓度在70g/L以上。但应避免输血及输液量过多引起急性肺水肿或再出血。

(3)积极止血

①全身止血药:静脉使用垂体后叶素、氨基己酸(6-氨基己酸)、氨甲苯酸、巴曲酶(血凝酶)等。②局部止血措施:口服止血药物,如0.8%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溶液、凝血酶等。由于黏膜出血属于动脉性,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不能达到止血目的,反而气囊使食管胃连接处扩张导致纵行裂伤加大和加剧出血。③抑制胃酸分泌:只有当胃内pH > 6.0以上时,才能有效地形成血小板聚集及血液凝固,所以须快速提升胃内pH。通常静脉给予制酸剂,包括H2受体阻滞剂(如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等),临床上多采用后者。④加强黏膜保护,可口服硫糖铝、双八面体蒙脱石(思密达)、复方谷氨酰胺(麦滋林)等。

3.内镜治疗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治疗技术在消化道出血紧急止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局部喷洒止血术

其机制是利用局部喷洒药物收缩血管或在创面形成收敛膜以达到止血的目的。如在内镜下创面喷洒5%孟氏液、去甲肾上腺素溶液。主要用于活动性渗出性出血,尤其适用于撕裂较表浅者。

(2)注射止血术

其机制是通过向撕裂边缘或出血点注射药物,以压迫、收缩血管或通过局部凝血作用达到止血目的。

(3)金属钛夹止血术

该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一种有效的内镜止血术。其基本方法是在内镜直视下,利用金属止血夹,直接将出血血管或撕裂的黏膜夹持住,起到机械压迫止血及缝合作用,达到立即止血及预防再出血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有活动性及再出血迹象的撕裂患者。该方法止血率高,安全,操作简便,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仅个别报道有穿孔发生。钛夹通常在1~3周自行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

(4)微波止血术

微波治疗可使组织中的极性离子在瞬间发生局部高速震荡,从而产生高温,使蛋白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在内镜下将微波电极紧贴出血处行固化治疗,选择功率为30~50W,通电时间5~8秒,辐射后病变处出现白色凝固斑或呈棕黑色,可多点辐射,直到出血停止。

(5)其他

电凝止血术,该方法是利用高频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凝固,从而止血。方法与微波止血术相似。电凝止血术疗效可达80%~90%,其并发症主要有穿孔和出血,在操作时电凝强度不能过高,通电时间不能太长,术后给予口服肠道抗生素、止血药及黏膜保护剂等,24小时内禁食。其他还有热探头止血术、激光光凝治疗等,其基本原理均为使局部产生高温,达到组织凝固止血目的。

4.介入治疗

对于经保守治疗和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可考虑行动脉栓塞治疗,食管贲门部主要由胃左动脉供血,可栓塞胃左动脉或其食管支。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将导管插至胃左动脉,先进行常规血管造影,观察胃左动脉及其食管支的情况,如发现造影剂外溢,则确诊血管破裂出血,使用1mm×1mm×1mm大小的吸收性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止血,然后再行造影观察栓塞效果。吸收性明胶海绵约2周内吸收。该方法止血迅速可靠,但需要有经验的介入医师操作。

5.外科治疗

经药物、内镜和介入治疗无效、出血不止者,应进行急症开腹手术,于胃底部和食管下段切开结扎出血点,并将黏膜裂伤处用细羊肠线连续双重深层缝合。外科治疗少用。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作者
沈锡中;董玲
来源
胃肠病学,第1版,978-7-117-21093-5
食管病学,第1版,978-7-117-13446-0
上一篇:消化道出血 下一篇:腹水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