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diaphragmatic hernia
膈疝为腹腔内或腹膜腔后的脏器通过膈肌裂孔或缺损进入胸腔的病理状态。临床上将膈疝分为先天性、创伤性和食管裂孔疝等类型。
(一)先天性膈疝
1.胸腹膜裂孔疝(Bochdalek 孔疝)
膈肌由胸骨部、肋骨部和腰部三部分肌肉和筋膜组成。当膈肌在发育过程中发生障碍时,膈肌形成薄弱点或缺损。腹内脏器可脱位从膈裂孔或缺损部位疝入胸腔。先天性膈疝中以胸腹膜裂孔疝最为常见,约占80%~90%。两侧膈肌均可发生,左侧明显多于右侧,常发生于婴幼儿,并可伴有其他先天性畸形,如肺发育不全、支气管囊肿、先天性心脏病、消化道异常等。少数在成年后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与膈肌的裂孔大小有关,若裂孔小可无症状,往往于X 线检查时被发现,但狭小的疝孔亦可造成疝入的胃肠绞窄或坏死。若缺损大,大量腹腔脏器如胃、肠、大网膜、脾、肝、肾等均可疝入胸腔,致使肺和心脏受压移位。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胸闷、气促、心动过速、发绀等症状,严重者可产生呼吸、循环衰竭。胸部患侧叩诊浊音或鼓音,可能闻及肠鸣音。胸部X 线检查示一侧膈面轮廓不清,于胸腔内可见肠曲充气或胃泡所致的不规则透明区,常伴液平面,应与肺囊肿、气胸和包裹性胸腔积液等相鉴别。通过胃肠钡餐检查可明确诊断。
2.胸骨旁膈疝(Morgagni 孔疝)
为另一种较为少见的先天性膈疝,多发生于右侧,双侧次之,左侧少见。此类疝裂孔较小,常有腹膜疝囊,一般腹腔的脏器不会大量进入胸腔。患者多无症状,亦可出现上腹隐痛、饭后饱胀等消化道症状,偶有痉挛性腹痛、呕吐、肠梗阻症状,可伴咳嗽、呼吸困难。婴儿多出现呼吸道症状。儿童则以消化道症状多见。在胸部X线片上可于右前心膈角区见一向上隆起边缘清楚的致密阴影,其内可含气体,CT扫描可明确诊断。应注意与心包脂肪垫、局部膈肌膨出或局限性胸腔积液等相鉴别。
(二)创伤性膈疝
胸腹部直接的穿通伤或间接的挤压伤、挫伤、跌伤等可引起膈肌破裂,腹腔内的脏器疝入胸腔后形成创伤性膈疝。由于右侧肝脏的保护,故膈疝多发生于左侧,可伴发脾破裂产生腹腔内积血。一般外伤后立即发生,少数可于伤后数月乃至数年后发现。除胸腹部受伤相应的症状外,若伴明显的呼吸困难、胸腹部疼痛向肩部放射等,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是否有膈疝产生。
(三)食管裂孔疝
膈疝中,以食管裂孔疝最为常见。其形成有先天性因素,由于先天性食管裂孔,孔周组织发育不良,裂孔增宽或先天性短食管,在长期腹内压增高影响下,贲门和胃上部可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滑脱至纵隔内,当腹压降低时,疝入的胃体又能回纳至腹腔内形成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肥胖、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排尿困难、弯腰等可致腹压增高促使发病。若贲门在原位,胃的前部疝入食管前或两侧由腹膜形成的盲囊内时,即产生食管旁裂孔疝。若兼有上述两种类型特征,称为混合型食管裂孔疝。临床上滑动型食管裂孔疝较食管旁裂孔疝多见,前者约占90%。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常感上腹不适或灼痛,有嗳气、腹胀。由于贲门疝入胸腔影响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致使胃液反流,食管下段黏膜因反酸可引起食管炎或溃疡,有恶心、胸骨后疼痛或吞咽困难或呕血等症状,久之可产生食管狭窄。胃酸反流误吸入气道尚可产生吸入性肺炎。上述表现常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胆囊炎、贲门癌等所引起的症状相混淆,应予以鉴别。
食管镜检查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患者采取头低位行钡餐检查可以确诊。
除食管裂孔疝症状不明显者可对症处理外,其他各类型的膈疝均需手术修复。婴幼儿先天性膈疝和创伤性膈疝应尽早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