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neumothorax
胸膜腔是不含气体的密闭的潜在性腔隙。当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时,称为气胸(pneumothorax)。气胸可分成自发性、外伤性和医源性三类。自发性气胸又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发生在无基础肺疾病的健康人,后者常发生在有基础肺疾病的病人。外伤性气胸系胸壁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医源性气胸则由诊断和治疗操作所致。气胸是常见的内科急症,男性多于女性,原发性气胸的发病率男性为(18~28)/10万人口,女性为(1.2~6)/10万人口。发生气胸后,胸膜腔内负压可变成正压,致使静脉回心血流受阻,产生程度不同的心、肺功能障碍。
正常情况下胸膜腔内没有气体,这是因为毛细血管血中各种气体分压的总和仅为706mmHg,比大气压低54mmHg。呼吸周期胸腔内压均为负压,系胸廓向外扩张,肺向内弹性回缩对抗产生的。胸腔内出现气体仅在三种情况下发生:①肺泡与胸腔之间产生破口;②胸壁创伤产生与胸腔的交通;③胸腔内有产气的微生物。临床上主要见于前两种情况。气胸时失去了胸腔负压对肺的牵引作用,甚至因正压对肺产生压迫,使肺失去膨胀能力,表现为肺容积缩小、肺活量减低、最大通气量降低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由于肺容积缩小,初期血流量并不减少,因而通气/血流比率减少,导致动静脉分流,出现低氧血症。大量气胸时,由于吸引静脉血回心的负压消失,甚至胸膜腔内正压对血管和心脏的压迫,使心脏充盈减少,心搏出量降低,引起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甚至休克。张力性气胸可引起纵隔移位,循环障碍,甚或窒息死亡。
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PSP)多见于瘦高体型的男性青壮年,常规X线检查肺部无显著病变,但可有胸膜下肺大疱(pleural bleb),多在肺尖部,此种胸膜下肺大疱的原因尚不清楚,与吸烟、身高和小气道炎症可能有关,也可能与非特异性炎症瘢痕或弹性纤维先天性发育不良有关。
继发性自发性气胸(second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SSP)多见于有基础肺部病变者,由于病变引起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形成肺大疱(emphysematous bulla)破裂。如肺结核、COPD、肺癌、肺脓肿、肺纤维化、嗜酸性肉芽肿病、结节病、肺尘埃沉着症及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等。月经性气胸仅在月经来潮前后24~72小时内发生,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胸膜和膈肌上有异位子宫内膜结节破裂所致。妊娠期气胸可因每次妊娠而发生,可能与激素变化和胸廓顺应性改变有关。
脏层胸膜破裂或胸膜粘连带撕裂,如其中的血管破裂可形成自发性血气胸。航空、潜水作业而无适当防护措施时,从高压环境突然进入低压环境,以及机械通气压力过高时,均可发生气胸。抬举重物用力过猛、剧咳、屏气甚至大笑等,可能是促使气胸发生的诱因。
根据脏层胸膜破裂情况不同及其发生后对胸腔内压力的影响,自发性气胸通常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闭合性(单纯性)气胸
胸膜破裂口较小,随肺萎缩而闭合,空气不再继续进入胸膜腔。胸膜腔内压接近或略超过大气压,测定时可为正压亦可为负压,视气体量多少而定。抽气后压力下降而不复升,表明其破裂口已不再漏气。
2.交通性(开放性)气胸
破裂口较大或因两层胸膜间有粘连或牵拉,使破口持续开放,吸气与呼气时空气自由进出胸膜腔。胸膜腔内压在0cmH2O上下波动;抽气后可呈负压,但观察数分钟,压力又复升至抽气前水平。
3.张力性(高压性)气胸
破裂口呈单向活瓣或活塞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胸膜腔内压变小,空气进入胸膜腔;呼气时胸膜腔内压升高,压迫活瓣使之关闭,致使胸膜腔内空气越积越多,内压持续升高,使肺脏受压,纵隔向健侧移位,影响心脏血液回流。此型气胸胸膜腔内压测定常超过10cmH2O,甚至高达20cmH2O,抽气后胸膜腔内压可下降,但又迅速复升,对机体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最大,必须紧急抢救处理。
正常时两层胸膜紧贴着,腔内有5~15ml浆液。胸膜腔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吸气时牵张肺使其膨胀。该负压随着呼吸运动变化,吸气时胸廓扩大时负压变大(即胸膜腔内压更小,为-1.33~-0.667kPa);而呼气时负压变小(即胸膜腔内压更大,为-0.686~-0.4kPa)。当一侧胸膜腔内压力超过0.1~0.2kPa时,纵隔移位,静脉回流受阻,发生急性心、肺功能障碍。
(一)气胸对心、肺功能的影响因素
①基础疾病和肺功能;②气胸发生速度;③胸膜腔内积气量及其压力。基础肺病变严重,气胸出现快、气量大、胸膜腔内压高,对心、肺功能影响大。
(二)气胸影响心、肺功能的主要表现
1.肺容量缩小和通气功能降低
当肺压缩20%以上时,胸腔内压变大,失去负压对肺的牵引作用,甚至压迫肺组织致肺容量减少,呈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2.气体交换功能恶化
急性气胸时被压缩的肺泡通气量减少,但最初肺血流量并不减少,可发生通气血流比例降低或动静脉分流样效应,表现为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和氧分压降低。
3.循环功能障碍
少量气胸对循环影响小。大量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影响静脉血回流,甚至压迫血管和心脏,阻碍静脉血回流入右心,引起心脏搏出量降低,心率加快,血压降低,甚至发生休克。在大量或张力性气胸时,可引起纵隔移位或摆动,进一步导致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休克或突然窒息死亡。
气胸发生时间较长者,肺长期受压,通气血流比例已自动调整,故一般体力活动时无不适感觉,但在剧烈活动时则出现呼吸困难,特别是原有慢性肺部基础疾病时。
1.X线胸片检查
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可显示肺受压程度,肺内病变情况以及有无胸膜粘连、胸腔积液及纵隔移位等。一般摄立位后前位,必要时可摄侧位胸片。气胸的典型表现为外凸弧形的细线条形阴影,称为气胸线,线外透亮度增高,无肺纹理,线内为压缩的肺组织。大量气胸时,肺脏向肺门回缩,呈圆球形阴影。大量气胸或张力性气胸常显示纵隔及心脏移向健侧。合并纵隔气肿在纵隔旁和心缘旁可见透光带。
肺结核或肺部慢性炎症使胸膜多处粘连,气胸时多呈局限性包裹,有时气胸互相通连。气胸若延及下部胸腔,肋膈角变锐利。合并胸腔积液时,显示气液平面。局限性气胸在后前位胸片易遗漏,侧位胸片可协助诊断。
2.胸部CT
表现为胸膜腔内出现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伴有肺组织不同程度的萎缩改变。CT对于小量气胸、局限性气胸以及肺大疱与气胸的鉴别比X线胸片更敏感和准确。对气胸量大小的评价也更为准确。
3.气胸容量评估
可依据X线胸片判断。由于气胸容量近似于肺直径立方和单侧胸腔直径立方的比率[(单侧胸腔直径3-肺直径3)/单侧胸腔直径3],在肺门水平侧胸壁至肺边缘的距离为1cm时,约占单侧胸腔容量的25%,2cm时约50%。故从侧胸壁与肺边缘的距离≥2cm为大量气胸,<2cm为小量气胸。如从肺尖气胸线至胸腔顶部估计气胸大小,距离≥3cm为大量气胸,<3cm为小量气胸(图1)。由于目前大多数医院已使用影像归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archiv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故在测量气胸量可使用其辅助功能,对测定气胸量的大小可能更准确。
图1 气胸容量测定法
目的是促进患侧肺复张、消除病因及减少复发。具体措施有保守治疗、胸腔减压、经胸腔镜手术或开胸手术等。应根据气胸的类型与病因、发生频次、肺压缩程度、病情状态及有无并发症等适当选择。部分轻症者可经保守治疗治愈,但多数需作胸腔减压帮助患肺复张,少数病人(10%~20%)需手术治疗。
影响肺复张的因素包括病人年龄、基础肺疾病、气胸类型、肺萎陷时间长短以及治疗措施等。老年人肺复张的时间通常较长;交通性气胸较闭合性气胸需时长;有基础肺疾病、肺萎陷时间长者肺复张的时间亦长;单纯卧床休息肺复张的时间显然较胸腔闭式引流或胸腔穿刺抽气为长。有支气管胸膜瘘、脏层胸膜增厚、支气管阻塞者,均可妨碍肺复张,并易导致慢性持续性气胸。
(一)保守治疗
适用于稳定型小量气胸,首次发生的症状较轻的闭合性气胸。应严格卧床休息,酌情予镇静、镇痛等药物。由于胸腔内气体分压和肺毛细血管内气体分压存在压力差,每日可自行吸收胸腔内气体容积(胸片的气胸面积)的1.25%~2.20%。高浓度吸氧可加快胸腔内气体的吸收,经鼻导管或面罩吸入10L/min的氧,可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保守治疗需密切监测病情改变,尤其在气胸发生后24~48小时内。如病人年龄偏大,并有肺基础疾病如COPD,其胸膜破裂口愈合慢,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即使气胸量较小,原则上亦不主张保守治疗。
(二)排气疗法
1.胸腔穿刺抽气
适用于小量气胸(20%以下),呼吸困难较轻,心肺功能尚好的闭合性气胸病人。抽气可加速肺复张,迅速缓解症状。通常选择患侧胸部锁骨中线第2肋间为穿刺点,局限性气胸则要选择相应的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用气胸针或细导管直接穿刺入胸腔,连接于50ml或100ml注射器或气胸机抽气并测压,直到病人呼吸困难缓解为止。一次抽气量不宜超过1000ml,每日或隔日抽气1次。张力性气胸病情危急,应迅速解除胸腔内正压以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无条件紧急插管引流,紧急时亦需立即胸腔穿刺排气。无抽气设备时,为了抢救病人生命,可用粗针头迅速刺入胸膜腔以达到暂时减压的目的。亦可用粗注射针头,在其尾部扎上橡皮指套,指套末端剪一小裂缝,插入胸腔作临时排气,此时高压气体从小裂缝排出,待胸腔内压减至负压时,套囊即行塌陷,小裂缝关闭,外界空气即不能进入胸膜腔。
2.胸腔闭式引流
适用于不稳定型气胸,呼吸困难明显、肺压缩程度较重,交通性或张力性气胸,反复发生气胸的病人。无论其气胸容量多少,均应尽早行胸腔闭式引流。对经胸腔穿刺抽气效果不佳者也应插管引流。插管部位一般多取锁骨中线外侧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5肋间,如为局限性气胸或需引流胸腔积液,则应根据X线胸片选择适当部位插管。在选定部位局麻下沿肋骨上缘平行做1.5~2cm皮肤切口,用套管针穿刺进入胸膜腔,拔去针芯,通过套管将灭菌胶管插入胸腔。或经钝性分离肋间组织达胸膜,再穿破胸膜将导管直接送入胸膜腔。目前多用带有针芯的硅胶管,经切口直接插入胸腔,拔去针芯即可,使用方便。16~22F导管适用于大多数病人,如有支气管胸膜瘘或机械通气的病人,应选择24~28F的大导管。导管固定后,另一端可连接Heimlich单向活瓣,或置于水封瓶的水面下1~2cm(图2),使胸膜腔内压力保持在-1~-2cmH2O或以下,插管成功则导管持续逸出气泡,呼吸困难迅速缓解,压缩的肺可在几小时至数天内复张。对肺压缩严重,时间较长的病人,插管后应夹住引流管分次引流,避免胸腔内压力骤降产生肺复张后肺水肿。如未见气泡溢出1~2天,病人气急症状消失,胸片显示肺已全部复张时,可以拔除导管。有时虽未见气泡冒出水面,但病人症状缓解不明显,应考虑为导管不通畅,或部分滑出胸膜腔,需及时更换导管或作其他处理。
图2 水封瓶闭式引流装置
PSP经导管引流后,即可使肺完全复张;SSP常因气胸分隔,单导管引流效果不佳,有时需在患侧胸腔插入多根导管。两侧同时发生气胸者,可在双侧胸腔作插管引流。若经水封瓶引流后胸膜破口仍未愈合,表现为水封瓶中持续气泡溢出,可加用负压吸引装置(图3)。用低负压可调节吸引机,如吸引机发生的负压过大,可用调压瓶调节,一般负压为-10~-20cmH2O,如果负压超过设置值,则空气由压力调节管进入调压瓶,因此胸腔所承受的吸引负压不会超过设置值,可避免过大的负压吸引对肺的损伤。
图3 负压吸引水瓶装置
闭式负压吸引宜连续,如经12小时后肺仍未复张,应查找原因。如无气泡冒出,表示肺已复张,停止负压吸引,观察2~3天,经胸片证实气胸未再复发后,即可拔除引流管。
水封瓶应放在低于病人胸部的地方(如病人床下),以免瓶内的水反流进入胸腔。应用各式插管引流排气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消毒,防止发生感染。
(三)化学性胸膜固定术
由于气胸复发率高,为了预防复发,可胸腔内注入硬化剂,产生无菌性胸膜炎症,使脏层和壁层胸膜粘连从而消灭胸膜腔间隙。适应于不宜手术或拒绝手术的下列病人:①持续性或复发性气胸;②双侧气胸;③合并肺大疱;④肺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常用硬化剂有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滑石粉等,用生理盐水60~100ml稀释后经胸腔导管注入,夹管1~2小时后引流;或经胸腔镜直视下喷洒粉剂。胸腔注入硬化剂前,尽可能使肺完全复张。为避免药物引起的局部剧痛,先注入适量利多卡因(标准剂量200mg),让病人转动体位,充分麻醉胸膜,15~20分钟后注入硬化剂。若一次无效,可重复注药。观察1~3天,经X线胸片证实气胸已吸收,可拔除引流管。此法成功率高,主要不良反应为胸痛、发热,滑石粉可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时应予注意。
(四)支气管内封堵术
采用微球囊或栓子堵塞支气管,导致远端肺不张,以达到肺大疱气漏处裂口闭合的目的。无论球囊或栓子封堵,病人一般应在肋间插管引流下进行。如置入微球囊(如硅酮球囊)后观察水封瓶气泡溢出情况,如气泡不再溢出,说明封堵位置正确,可观察数天后释放气囊观察气泡情况,如不再有气泡溢出说明气漏处已闭合。支气管内栓塞可用支气管内硅酮栓子、纤维蛋白胶,自体血等。
(五)手术治疗
经内科治疗无效的气胸为手术适应证,主要适应于长期气胸、血气胸、双侧气胸、复发性气胸、张力性气胸引流失败者、胸膜增厚致肺膨胀不全或多发性肺大疱者。手术治疗成功率高,复发率低。
1.胸腔镜
直视下粘连带烙断术可促使受牵拉的破口关闭;对肺大疱或破裂口喷涂纤维蛋白胶或医用ZT胶,或喷洒胸膜硬化剂(如滑石粉)进行胸膜固定术;或用Nd-YAG激光或二氧化碳激光烧灼<20mm的肺大疱。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可行肺大疱结扎、肺段或肺叶切除,具有微创、安全、不易复发等优点。
2.开胸手术
如无禁忌,亦可考虑开胸修补破口,或肺大疱结扎。手术过程中用纱布擦拭胸腔上部壁层胸膜,有助于促进术后胸膜粘连。若肺内原有明显病变,可考虑将肺叶或肺段切除。手术治疗远期效果最好,复发率最低。
(六)并发症及其处理
1.脓气胸
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结核分枝杆菌以及多种厌氧菌引起的坏死性肺炎、肺脓肿以及干酪样肺炎可并发脓气胸,也可因胸膜腔穿刺或肋间插管引流医源性感染所致。病情多危重,常有支气管胸膜瘘形成。脓液中可查到病原菌。除积极使用抗生素外,应插管引流,胸腔内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手术。
2.血气胸
气胸伴有胸膜腔内出血常与胸膜粘连带内血管断裂有关,肺完全复张后,出血多能自行停止。若出血不止,除抽气排液及适当输血外,应考虑开胸结扎出血的血管。
3.纵隔气肿与皮下气肿
由于肺泡破裂逸出的气体进入肺间质,形成间质性肺气肿。肺间质内的气体沿着血管鞘进入纵隔,甚至进入胸部或腹部皮下组织,导致皮下气肿。张力性气胸抽气或闭式引流后,亦可沿针孔或切口出现胸壁皮下气肿,或全身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大多数病人并无症状,但颈部可因皮下积气而变粗。气体积聚在纵隔间隙可压迫纵隔大血管,出现干咳、呼吸困难、呕吐及胸骨后疼痛,并向双肩或双臂放射。疼痛可因呼吸运动及吞咽动作而加剧。病人发绀、颈静脉怒张、脉速、低血压、心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心音遥远、心尖部可听到清晰的与心跳同步的“咔嗒”声(Hamman征)。X线检查于纵隔旁或心缘旁(主要为左心缘)可见透明带。皮下气肿及纵隔气肿随胸腔内气体排出减压而自行吸收。吸入较高浓度的氧气可增加纵隔内氧浓度,有利于气肿消散。若纵隔气肿张力过高影响呼吸及循环,可作胸骨上窝切开排气。
气胸病人禁止乘坐飞机,因为在高空上可加重病情,引致严重后果;如肺完全复张后1周可乘坐飞机。英国胸科学会则建议,如气胸病人未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气胸发生后1年内不要乘坐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