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enicilliosis marneffei
中文别名 :肺马尔尼菲青霉病
由马尔尼菲篮状菌(Talaromyces marneffei)引起,主要侵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多累及肺部组织。
马尔尼菲篮状菌(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于1956年在越南的竹鼠体内首次得到发现,于2015年更名。该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目前对其知之甚少。已知人和竹鼠是其宿主,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到人,经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也不能除外。马尔尼菲篮状菌通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特别是HIV感染者和其他获得性细胞免疫缺陷者,例如移植受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等,部分患者有其他基础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等。而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存在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增加了播散性感染的易感性。
该病不治疗的死亡率为100%,延迟治疗影响预后。患者应接受诱导治疗及随后的维持治疗。
1.对于不伴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表现的中至重度患者(如多器官受累),前2周诱导治疗使用两性霉素B,随后改用口服伊曲康唑,连用10周。
2.对于伴有CNS感染的患者,诱导治疗中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5mg/(kg•d),治疗持续时间至4~6周,随用改用口服伊曲康唑,连用10周。
3.对于轻度患者(即仅有皮损而不合并真菌血症),口服伊曲康唑而非其他抗真菌药物作为初始诱导治疗。伊曲康唑应使用8~12周。在诱导治疗完成后给予抗真菌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标准方案为伊曲康唑。伊曲康唑是合并HIV感染者预防本病复发的主要药物,一般需长期服用,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并重建免疫功能后,方可考虑停用,否则易复发。有原发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