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neumonia in the elderly
WHO定义65岁以上为老年人,2018年全球老年人比例已高达15.8%。我国老年人的界限是60岁,按此标准国内许多城市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老年人肺炎(pneumonia in the elderly)最为常见,其CAP死亡率居高不下,占老年人死亡原因的2.3%(美国),发病率是年轻人的10倍,大都需住院。
老年人CAP病原体检测困难,痰标本不易获得(呕吐反射功能障碍和精神状态改变),获得的痰因口咽部大量定植菌群而未能准确判断病原体,且创伤性检查风险极大。细菌仍占比高,肺炎链球菌仍是主要病原体,以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感染是其病原学特点。近年来国内CAP研究显示,病毒感染在CAP的比例逐渐增高(21.1%vs.34.9%),细菌感染比例较前下降。2019年研究提示,流感病毒在所有病毒感染中占比最高,其次是呼吸道合胞病毒。老年人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较低,但结核病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增加,在我国可能更突出。
居住护理院人群肺炎的病原体构成应根据具体状况做判断,如近3个月抗菌药物使用史、慢性疾病、近期入院史、长期卧床等。HAP病原体主要取决于发病时间、肺炎严重程度、相关并发症及先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老年人CAP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上升,病死率增加,年龄是肺炎发病及死亡的独立因素。研究表明,老年人占CAP住院患者的50%以上。近期美国研究提示,肺炎的年发病率为24.8/1万,65~79岁为63.0/1万,80岁以上为164.3/1万。我国缺少CAP病死率数据,据2013年卫生统计年鉴记载,2012年肺炎死亡率平均为17.46/10万,65~69岁为23.55/10万,>85岁高达864.17/10万。2019年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老年人感染风险高、易重症化及出现各种并发症,中国80岁以上病死率为21.9%,是无慢性病所有年龄组病死率的70倍以上。
年龄与肺炎的发生与转归密切相关,免疫功能低下是老年人肺炎患病率、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年龄增加,机体防御功能逐渐减退,肺泡壁弹性消失,咳嗽反射减弱,黏液纤毛清除功能降低,口咽部、呼吸道定植菌增多,且老年人口腔清除功能及吞咽功能衰退,亦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睡眠或吞咽时,误吸是老年人肺炎发生的最重要机制。
老年人合并其他系统的疾病也会促使肺炎的发生,如脑卒中、昏迷及慢性脏器功能不全等。其他影响因素包括营养不良、温度骤变、吸入治疗、制酸剂应用及多种药物的治疗(如精神病药和抗胆碱能药)等。
非污染标本血液和胸腔积液培养是病原学诊断的最可靠依据。须强调,发热不应作为血培养的绝对标准,因15%血培养阳性的老年肺炎患者无发热。对胸腔积液者,均应尽可能行诊断性穿刺。老年患者痰检阳性率低于年轻患者,且因口咽部定植菌发生率高,培养结果需综合判断。对于流感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病原体,可行呼吸道核酸检测。
血常规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差。近年来,应用炎症指标区分细菌感染及指导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常用的有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可监测疾病的恶化或治疗的有效性;PCT可决策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但不推荐用于决策初始治疗。
对疑似患者均需常规X线检查,CT诊断肺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X线,尤其对于老年人肺炎。
老年人肺炎均应在经验治疗前留取病原学诊断标本。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后,结合临床反应,综合评估决策。
鉴于老年人及其肺炎的特殊性,需强调:
1.熟悉老年人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不良反应
老年人口服给药吸收可能欠佳(胃黏膜萎缩、胃液pH增高、血流减少等),且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因此大多需静脉输注治疗。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抗菌药物代谢清除和排泄减少,药物剂量应进行调整,个体化用药。
2.重视临床病情评估
包括生活环境(居家或护理院、经济状况)、基础疾病、有无吸入因素、特殊病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营养状况、免疫状态,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生命体征、影像学病变的范围和性质、器官功能等)、近期(3个月内特别是1个月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等。可以参考国际上常用的评价系统如CURB-65、PSI,但忌教条化。
3.加强检测
密观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对某些必须使用但不良反应较大且疗效不佳而怀疑剂量不足的药物,应做血药浓度监测;对某些耐药菌特别是多重耐药菌,尽可能行MIC测定或联合药敏试验。
4.树立全局观点
牢牢把握全身状况和肺炎的动态变化,抗菌治疗既要到位,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又要防止越位,并选择有益于老年人免疫功能的药物。例如,近年来阿奇霉素被认为是所有大环内酯类中最安全的药物,此类药物对于肺炎的有益还源于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合理的疗程
老年人肺炎抗菌治疗反应较慢,疗程需要适当延长。但仍应根据治疗反应,控制合理疗程。
6.其他
积极、合理地应用其他综合和支持治疗。
强力推荐戒烟、戒酒。保持口腔卫生、半卧位、进食后勿立即平卧等措施预防吸入性肺炎,预防接种。
1.肺炎球菌疫苗
包括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肺炎球菌蛋白结合疫苗(PCV13)。前者含有23种肺炎球菌血清型的包膜物质;后者是13种最常见引起儿童感染肺炎球菌的包膜多糖与免疫原性蛋白结合体。PCV13产生T细胞依赖性抗原,形成长期免疫记忆。目前PCV13也被推荐老年人和免疫受损的年轻患者接种。年龄大于65岁者不推荐初次接种后再接种。
2.流感疫苗
包括肌内注射的灭活疫苗、鼻内减毒冷适应疫苗。后者禁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在流感暴发季节,有并发症风险且未受保护的患者应立即接种疫苗,并用奥司他韦或扎那米韦进行2周的预防治疗,直至疫苗诱导的高水平抗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