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ute tracheobronchitis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tracheobronchitis)是累及气管支气管的急性自限性炎症(1~3周),文献更多以急性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来命名,是指在没有COPD的情况下,出现累及大气道的下呼吸道感染,且无肺炎证据。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咳嗽指南定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生物性或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包含了非感染的病因。2011年欧洲呼吸病学会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LRT)指南定义,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指没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出现以咳嗽为主的急性症状,可以伴有咳痰或其他临床征象提示是下呼吸道感染,而不能以其他原因来解释(如鼻窦炎和哮喘)。
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研究表明诊断气管支气管炎并识别出病原体的患者,约60%为病毒感染,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1~3型冠状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人类偏肺病毒。在引起急性支气管炎的病毒中,应特别注意流感病毒,因为其可引起并发症且可能需要特异性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比较少见,研究表明仅6%为细菌感染。最常导致急性支气管炎的细菌包括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和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在这些细菌中,百日咳杆菌最有可能引起长期咳嗽,报道长期咳嗽患者中百日咳发生率为1%~12%,百日咳是少数可用抗生素治疗的急性细菌性气管支气管炎。在没有呼吸道受损(如气管造口术、气管插管)或COPD的成人中,尚无有力证据支持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卡他莫拉菌(Moraxella catarrhalis)或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等病原体会引起急性细菌性支气管炎。非感染性因素如烟尘和过敏原可能在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病理改变主要为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黏膜下层水肿,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病变一般仅限于气管、主支气管和肺叶支气管黏膜,严重者可蔓延至细支气管和肺泡,引起微血管坏死和出血。损害严重者黏膜纤毛功能降低,纤毛上皮细胞损伤、脱落。炎症消退后,黏膜的结构和功能多恢复正常。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可正常,但由细菌感染引起者,可伴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痰培养可见致病菌。X线胸片大多为肺纹理增强,少数无异常发现。
大多数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症状具有自限性,可在1~3周内消退,治疗以安慰和控制症状为主。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有普通感冒症状,尤其是在病程早期。镇痛药可能有助于缓解头痛、咽痛、肌肉疼痛和关节痛等症状,对乙酰氨基酚或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NSAID)均可使用。 抗组胺药/减充血剂复方制剂、鼻内或吸入用色甘酸钠,以及鼻内异丙托胺可缓解部分患者症状。
剧烈干咳患者可适当应用镇咳剂,建议使用非处方药物(over-the-counter,OTC),如右美沙芬或愈创甘油醚。通常不建议使用沙丁胺醇等吸入性β受体激动剂,仅建议用于存在喘鸣和基础肺病的患者。建议不要使用布洛芬、口服糖皮质激素来治疗急性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研究表明布洛芬和口服糖皮质激素并不能更好地减轻咳嗽程度或缩短咳嗽持续时间,但不良反应加大。
急性支气管炎通常是由病毒引起,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来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可引起不良事件,并促发细菌耐药。多项高质量临床试验和荟萃分析显示,抗生素不会使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获得显著益处或增加治愈可能性,反而增加不良反应。但气管支气管炎处方抗生素现象仍然很普遍,统计显示就诊急性支气管炎患者中有50%~90%会接受抗生素治疗,导致急性支气管炎成为门诊抗生素过度使用的最常见疾病。
建议诊断百日咳患者,1岁以上咳嗽发作3周内、1岁以下婴儿和孕妇(尤其近足月)咳嗽发作6周内均应接受抗生素治疗,一线治疗药物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冬季注意保暖,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戒烟。做好环保工作,治理空气污染。改善劳动卫生条件,生产车间要防止有害气体、酸雾和粉尘的外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