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rotic aneurysm
主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壁局部的或弥漫性的异常扩张,一般较预期正常主动脉段直径扩大至少在1.5倍以上,压迫周围器官而引起临床症状,瘤体破裂为其主要危险。
正常动脉壁中层富有弹力纤维,随每次心搏进行舒缩而传送血液。动脉中层受损,弹力纤维断裂,代之以纤维瘢痕组织,动脉壁失去弹性,不能耐受血流冲击,在病变段逐渐膨大,形成动脉瘤。
1.动脉粥样硬化
为最常见原因。粥样斑块侵蚀主动脉壁,破坏中层成分,弹力纤维发生退行性变。多见于老年男性,男女之比为10∶1左右。主要在腹主动脉,尤其在肾动脉至髂部分叉之间。
2.感染
以梅毒为显著,常侵犯胸主动脉。败血症、心内膜炎时的菌血症使病菌经血流到达主动脉,主动脉邻近的脓肿直接蔓延,都可形成细菌性动脉瘤。致病菌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属为主。
3.囊性中层坏死
较少见,病因未明。主动脉中层弹力纤维断裂,代之以异染性酸性黏多糖。主要见于升主动脉瘤,男性多见。遗传性疾病如Marfan综合征、Turner综合征、Ehlers-Danlos综合征等均可有囊性中层坏死,易致夹层动脉瘤。
4.外伤贯通伤
直接作用于受损处主动脉引起动脉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间接损伤时暴力常作用于不易移动的部位,如左锁骨下动脉起源处的远端或升主动脉根部,而不是易移动的部位,受力较多处易形成动脉瘤。
5.先天性
以主动脉窦瘤为主。
6.其他
包括巨细胞性主动脉炎、白塞病、多发性大动脉炎等。
通常主动脉瘤可以根据其病因,病理基础,形态学和发生部位进行分类。
根据病因分为:①先天性动脉瘤:先天性主动脉中层发育不良导致动脉瘤形成;②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壁薄弱、扩张而形成动脉瘤;③囊性中层坏死性动脉瘤:因中层退行性变而发生肌纤维断裂,动脉壁变薄扩张,形成动脉瘤;④创伤性动脉瘤:常发生于高速运动中突然停止,血流突然猛烈冲击血管壁,使主动脉壁部分断裂;⑤感染性动脉瘤:梅毒、细菌、霉菌或结核等感染,引起中层动脉炎,弹力纤维断裂而发生扩张或形成局限性囊性血肿。
根据病理结构分为:①真性主动脉瘤:动脉瘤累及血管壁全层,即其瘤壁有动脉壁的内膜和外膜组织。动脉瘤的囊由动脉壁的一层或多层构成。见于先天性、动脉粥样硬化、中层囊性坏死及梅毒感染引起的动脉瘤。②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由于外伤、感染等,血液从动脉内溢出至动脉周围组织内,血块及其机化物、纤维组织与动脉壁一起构成动脉瘤的壁。瘤壁无全层动脉结构,仅有内膜及纤维结缔组织。③夹层动脉瘤:因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流由内膜破口流向中层,造成管壁剥脱形成血肿,并沿纵轴和血流方向伸延。也可与动脉腔构成双腔结构。
根据形态学分为:①梭形动脉瘤(fusiform aneurysm):较常见,瘤体对称性扩张涉及整个动脉壁周界,呈梭形或纺锤状;②囊状动脉瘤(saccular aneurysm):瘤体涉及动脉壁周界的一部分,呈囊状,可有颈,呈不对称外凸。粥样硬化动脉瘤常呈梭状,外伤性动脉瘤常呈囊状。
根据发生部位分为:①主动脉根部动脉瘤:病变范围自主动脉瓣环以上到冠状动脉开口以上2cm;②升主动脉瘤:常累及主动脉窦,病变范围局限于冠状动脉开口以上至无名动脉的近端;③主动脉弓动脉瘤:病变位于主动脉弓部,可累及部分或全部头、臂血管及其开口;④降主动脉瘤: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膈肌水平以上;⑤胸、腹部主动脉瘤:病变常位于膈肌附近,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及肾动脉;⑥腹主动脉瘤:病变位于腹腔各主要分支部位或自肾动脉以远达髂动脉分叉部。
对于瘤体直径小于5cm或因某种原因暂时不宜手术者,可采用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适当休息;使用镇痛、镇静药物;控制血压及使用β受体阻滞剂,使收缩压维持在100~120mmHg,以防瘤体发生破裂、出血,同时缓解或消除疼痛。
凡确诊为主动脉瘤,特别是瘤体直径大于5cm者,应及时争取手术治疗。对于瘤体增长迅速、疼痛剧烈、有破裂出血倾向或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表现者,更应积极准备,及早手术。
(一)手术治疗
包括动脉瘤切除与人造或同种血管移植术。对于动脉瘤不能切除者则可作动脉瘤包裹术。目前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低于5%。胸主动脉瘤的手术死亡率在30%。动脉瘤破裂而不做手术者极少幸存,故已破裂或濒临破裂者均应立即手术。
(二)介入治疗
腔内放置血管内移植物(transluminal place endovascular grafts,TPEG)技术是一项简单有效的微创方法,尤其适用于严重并发症而不能耐受腹主动脉瘤切除术的高危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