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ndocardial cushion defec
中文别名 :房室间隔缺损
心内膜垫是胚胎的结缔组织,参与形成心房间隔、心室间隔的膜部,以及二尖瓣和三尖瓣的瓣叶和腱索。心内膜垫缺损,又称房室间隔缺损,包括以房间隔以下、室间隔流入道部分、房室瓣发育不全为特征的异常。最重的(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形成房室共道永存(persistent common atrioventricular canal),最轻的(不完全性)房室间隔缺损为第一孔未闭型心房间隔缺损伴二尖瓣裂缺,此两者之间有一些中间类型。
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的患者,心房间隔和心室间隔的膜部均有缺损而形成大缺损,二尖瓣前瓣叶和三尖瓣叶畸形,或二尖瓣和三尖瓣共同形成一个房室瓣,并有房室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流出道狭窄。因此,患者不仅有左至右的分流,而且还有房室间的反流,甚至造成心房和心室间的交叉分流,如心室舒张期左心房血液流向右心室,收缩期左心室血液流向右心房。缺损甚大或伴有肺循环阻力增高时,可发生双向分流,常为在心房水平有左至右分流,心室水平有右至左分流。本病还常伴有其他畸形,如双侧上腔静脉、肺动脉口狭窄等(图1)。

图1 房室共道永存解剖生理示意
图示第一孔型心房间隔缺损,高位心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前瓣叶和三尖瓣隔瓣叶缺损,造成房室间的沟通和二尖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心房、室的动脉血(无黑点)经房室间的沟通分流入右心房、室,与后者静脉血(密集黑点)混合(稀疏黑点)进入肺动脉。左、右心室血液分别反流入左、右心房
根据房室瓣异常、室间隔缺损的情况,分为三型,即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和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部分型最多见,完全型次之,过渡型(中间型)最少见。
1.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
具有完整的室间隔,两组独立的房室瓣,表现为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可伴有二尖瓣前叶裂或三尖瓣隔叶发育不良。
2.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
是心内的十字结构消失,由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非限制型流入道室间隔缺损及共同房室瓣构成,又分为三型:Rastelli A,前共瓣有裂隙,可分为二、三尖瓣成分,前共瓣腱索附着于室间隔缺损的嵴上;Rastelli B,前共瓣有裂隙,可分为二、三尖瓣成分,前共瓣腱索附着于室间隔右心室面的异常乳头肌上;Rastelli C,前共瓣没有裂隙,并且无腱索附着,形成漂浮瓣;其中,A型最多。
3.过渡型心内膜垫缺损
具有部分型与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的特点,包括原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流入道限制型室间隔缺损及两组异常的房室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