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作者
陈灏珠;钱菊英;李清
概述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最具代表性的病种是稳定型心绞痛。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感觉,疼痛主要位于胸骨后部,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力或情绪激动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制剂后迅速消失。心绞痛多见于男性,多数患者在40岁以上,劳累、情绪激动、心律失常、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为常见的诱因。

心绞痛可分为若干类型。目前多采用WHO分型和Braunwald分型。前者是按心绞痛的发作性质进行分型,后者则按心绞痛的发作状况进行分型,分型的目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心绞痛的不同发病机制以指导治疗和方便临床使用。

类型

(一)WHO心绞痛分型

1.劳力性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of effort)

是由运动或其他心肌需氧量增加情况所诱发的心绞痛。包括三种类型:①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②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③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

2.自发性心绞痛(angina pectoris at rest)

与劳力性心绞痛相比,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包括四种类型:①卧位型心绞痛(angina decubitus);②变异型心绞痛(Prinzmetal’s variant angina pectoris);③中间综合征(intermediate syndrome);④梗死后心绞痛(postinfarction angina)。

3.混合性心绞痛(mixed type angina pectoris)

劳力性和自发性心绞痛同时并存。

(二)Braunwald心绞痛分型

①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②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③变异型心绞痛。

这两种分型表面上看是有区别的,但实际上又是相容的。WHO分型中除了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外均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此广义不稳定型心绞痛除去变异型心绞痛即为Braunwald分型不稳定型心绞痛。

治疗策略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发作时立刻休息,一般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平时应尽量避免各种已知的诱发因素,如过度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等,冬天注意保暖;调节饮食,一次进食不宜过饱,避免油腻饮食,戒烟限酒;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减轻精神负担;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以不发生疼痛症状为度;治疗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相关疾病。

(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首先考虑预防MI和死亡,其次是减少缺血、缓解症状及改善生活质量。

1.抗心绞痛和抗缺血治疗

(1)硝酸酯类药物:能降低心肌需氧,同时增加心肌供氧,从而缓解心绞痛。除扩张冠状动脉、降低阻力、增加冠状动脉循环的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容量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流心脏的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腔内压和心室壁张力,降低心脏前负荷;对动脉系统有轻度扩张作用,减低心脏后负荷和心脏的需氧。

(2)β受体阻断剂:机制是阻断拟交感胺类对心率和心肌收缩力的刺激作用,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氧耗量,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此外,还减少运动时血流动力的反应,使同一运动量水平上心肌氧耗量减少;使不缺血的心肌区小动脉(阻力血管)缩小,从而使更多的血液通过极度扩张的侧支循环(输送血管)流入缺血区。不良反应有心室射血时间延长和心脏容积增加,虽然可能使心肌缺血加重或引起心肌收缩力降低,但其使心肌耗氧量减少的作用远超过其不良反应。

(3)钙通道阻滞剂(CCB):本类药物抑制钙离子进入心肌内,也抑制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中钙离子的作用。因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氧耗;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内膜下心肌的供血;扩张周围血管,降低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还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的微循环。

CCB对于减轻心绞痛大体上与β受体阻断剂效果相当。本类药可与硝酸酯联合使用,其中硝苯地平尚可与β受体阻断剂同服,但维拉帕米和地尔硫䓬与β受体阻断剂合用时则有过度抑制心脏的危险。变异型心绞痛首选CCB治疗。

(4)代谢类药物:曲美他嗪通过抑制脂肪酸氧化、增加葡萄糖代谢而增加缺氧状态下高能磷酸键的合成,治疗心肌缺血,无血流动力学影响,可与其他药物合用。可作为传统治疗不能耐受或控制不佳时的补充或替代治疗。口服40~60mg/d,每次20mg,2~3次/天。

(5)窦房结抑制剂伊伐布雷定(ivabradine):该药是目前唯一的高选择If离子通道抑制剂,通过阻断窦房结起搏电流If通道、降低心率,发挥抗心绞痛的作用,对房室传导功能无影响。该药适用于对β受体阻断剂和CCB不能耐受、无效或禁忌又需要控制窦性心律的患者。

2.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的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至少需要服用1种抗血小板药物。

(2)降脂药物:降脂(或称调脂)药物在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胆固醇的降低与冠心病病死率和总病死率降低有明显关系。他汀类药物可以进一步改善内皮细胞的功能,抑制炎症、稳定斑块,使部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显著延缓病变进展。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即使只是出现轻到中度LDL‐C升高,也建议采用他汀类治疗,建议目标是将LDL‐C水平降到<100mg/dl。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ACEI并非控制心绞痛的药物,但可降低缺血性事件的发生。ACEI能逆转左心室肥厚及血管增厚,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能减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另外有利于心肌氧供/氧耗平衡和心脏血流动力学,并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可应用于已知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者。

3.中医中药治疗以“活血化瘀”法(常用丹参、红花、川芎、蒲黄、郁金、丹参滴丸或脑心通等)、“芳香温通”法(常用苏合香丸、苏冰滴丸、宽胸丸、保心丸、麝香保心丸等)和“祛痰通络”法(通心络等)最为常用。

来源
实用内科学(上、下册),第13版,978-7-117-11864-4
药物比较与临床合理选择.心血管疾病分册,第1版,978-7-117-16761-1
上一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