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Brugada syndrome
Brugada综合征(Brugada syndrome)为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其主要特征为:①心脏结构及功能正常;②特征性右胸导联(V1~V3)ST段抬高,伴或不伴右束支传导阻滞;③伴有因致命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或心室颤动发作而引起的反复昏厥和猝死。本病于1992年由西班牙学者Brugada P和Brugada J两兄弟首先提出,1996年日本Miyazaki等将此病症命名为Brugada综合征。
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率约为5/10 000,但因Brugada波呈动态变化,且常为隐匿性,因此Brugada综合征的确切发病率难以统计。流行病学发现亚洲人群Brugada综合征发病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尤以东南亚国家发病率最高。Brugada综合征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8~10)∶1,可在任何年龄起病,但多发于30~40岁。
Brugada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但半数以上患者呈散在发病。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12个致病基因参与了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基因型阳性的患者中以SCN5A和CACN1Ac最多,其中,SCN5A可能与我国Brugada综合征的发病相关。必须指出的是,基因筛选对当前治疗选择、预后预测的价值有限。
1.心电图特征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可分为3个亚型(图1)。Ⅰ型:右胸导联以“穹窿型”ST段抬高为特征,表现为J点或抬高的ST段顶点≥2mm,伴随T波倒置,无明显的等电位线;Ⅱ型:右胸导联“马鞍形”抬高,抬高的J点(≥2mm)后继之以逐渐下降的抬高的ST段(抬高≥1mm),伴随正向或双向T波;Ⅲ型:为右胸前导联ST段“马鞍型”或“穹窿型”抬高<1mm。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ST段改变常呈动态变化,并具有隐匿性、间歇性和多变性的特点。不同的心电图类型可以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先后出现,三种类型心电图之间可以自发或通过药物试验而发生改变。除此之外,Brugada综合征患者还常出现P波和 QRS波增宽,PR间期延长,特别是SCN5A基因突变患者。部分患者伴有轻度QT间期延长,且右胸导联QT间期较左胸导联明显。

图1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分型
2.药物激发试验
部分Brugada综合征患者无典型心电图变化,此时可通过药物激发试验进行诊断。目前资料显示,钠通道阻滞剂阿义马林可能是诊断Brugada综合征最为有效的药物。由于国内无静脉注射用钠通道阻滞剂,因此有学者建议使用普罗帕酮1~1.5mg/kg于5分钟内静脉注入,20分钟后患者如无不适,则可追加0.5mg/kg并于2.5分钟内静脉注入,总量<2mg/kg。在进行药物激发试验时,必须进行心电监护,并随时做好电复律的准备。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诊断为药物激发试验阳性:①V1~V3导联ST段抬高绝对值>2mm(不论有无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②Ⅱ和Ⅲ型心电图转为Ⅰ型心电图者;③ST段比试验前抬高2mm,虽无Ⅰ型Brugada心电图变化,也属试验阳性。进行药物激发试验时,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应立即停药:①出现Ⅰ型Brugada心电图变化;②Ⅱ型Brugada心电图ST段抬高≥2mm;③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或其他心律失常;④QRS时限增加≥基础状态130%。一旦出现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立即静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1~3μg/min)。
3.心电生理检查
对于所有有症状的患者或者无症状但有心源性猝死家族史的患者均应进行电生理检查,50%~70%患者通过电生理检查能诱发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对仅有心电图呈Brugada综合征样改变(特发性Brugada样心电图改变),无症状、无猝死家族史的患者,电生理检查的必要性尚待进一步明确。
4.影像学检查及运动平板试验
心脏X线片、心脏超声、心脏MRI均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
对所有Brugada综合征患者都应提倡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戒绝毒品、及时处理发热、避免使用能诱发右胸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的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诊断性用药除外)如阿义马林、氟卡尼、普鲁卡因胺、普罗帕酮;精神类药物如阿米替林、氯丙米嗪、地昔帕明、锂剂、洛沙平、去甲替林、奥卡西平、三氟拉嗪等;麻醉药物如丁哌卡因、普鲁卡因、丙泊酚等,其他药物如乙酰胆碱、麦角新碱等]。
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植入ICD是目前唯一证实对Brugada综合征治疗有效且可减少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方法。对于既往有心源性猝死史、自发型持续性室速、室颤的Brugada综合征患者,应首选ICD治疗。自发Ⅰ型心电图表现且既往有因室性心律失常导致昏厥的患者,也应考虑ICD治疗。无症状患者应进行电生理检查进行危险分层:对伴有自发Ⅰ型心电图表现的无症状患者,如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速或室颤者,应接受ICD治疗;应用钠通道阻滞剂后出现Ⅰ型心电图表现的无症状患者,如该患者有猝死家族史,且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速或室颤者,应植入ICD;有自发Ⅰ型心电图表现或钠通道阻滞剂诱发出Ⅰ型心电图表现的无症状Brugada综合征患者,如仅有猝死家族史,由于这类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较低,不建议植入ICD,应严密随访;无症状且无猝死家族史,也应严密随访(图2)。
2.药物治疗
奎尼丁是Brugada综合征临床研究中使用最多的药物,但目前仍缺乏大规模、随机研究评价奎尼丁的疗效,也无证据表明奎尼丁可以减少Brugada综合征患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小规模研究发现,奎尼丁可纠正心电图上的异常,防止室颤的发生。临床上奎尼丁常用于不宜或不愿植入ICD的高危患者、植入ICD后多次放电的患者,或Brugada综合征电风暴患者。Brugada综合征患者如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也可使用奎尼丁。对有症状的儿童患者,如果伴有恶性心律失常,奎尼丁也被推荐为ICD的一个有效替代治疗方式,然而,最近SABRUS注册研究发现奎尼丁对预防Brugada综合征猝死无效。

图2 Brugada综合征ICD治疗策略
EPS.电生理检查;ICD.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SD.猝死;VT.室性心动过速;VF.心室颤动。
异丙肾上腺素可有效控制Brugada综合征患者电风暴事件,因此在Brugada综合征患者发生电风暴时可将其作为首选药物。
其他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氟卡尼、普罗帕酮,Ⅰ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鲁卡因胺、丙吡胺)能够抑制钠离子内流,使Ito电流相对性增加,诱发室颤,因此对Brugada综合征患者禁忌使用。Ⅲ类药物(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对猝死无预防效果。
3.射频消融治疗
初步研究发现经心内膜射频消融右心室流出道的前壁外膜,不但可以预防室速、室颤的发生,而且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心电图也可转为正常,目前在国内外该类手术的长期疗效仍处于探索阶段,多中心随机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对拒绝安装ICD的患者应首先考虑射频消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