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促性腺激素受体基因活化突变
促性腺激素受体基因活化突变
基本信息

中文别名 :LH受体基因活化突变

概述

1993年Shenker等首次从8个家族的多名家族性男性性早熟(familial male-limited precocious puberty,FMPP)患者中检测到LH受体(LHR)基因突变,表达该突变的COS-7细胞在无激动剂存在的情况下,cAMP的合成显著增加,提示该病患者睾丸Leydig细胞的自发活性源于LHR的自发性持续激活。迄今,该病在全球范围的报道不足200例,已报道的LHR基因激活突变共有17种。

发病机制

迄今,已知的LHR基因的激活性突变都是由单个碱基替换造成的错义突变,共有17种(表1)。在第11个外显子上第1624-1741核苷酸为LHR基因激活性点突变的热点区域,绝大部分突变发生在第5和第6个跨膜螺旋区或连接两者的胞浆环。其中最常见的突变是第6跨膜区第578位的天冬氨酸被甘氨酸代替(D578G)。

表1 男性性早熟相关的LHR基因突变

LHR基因激活突变导致疾病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发现,第6跨膜螺旋与第5、第7跨膜螺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非配体依赖的LHR激活非常重要。初步的分子模型研究发现,致病性的LHR基因突变所产生的氨基酸位于跨膜螺旋束的内部,并指向由第7跨膜螺旋基因生成的隐穴(蛋白质表面的一种凹陷状结构)。这样,这些氨基酸的突变将改变跨膜螺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受体的构象,从而使受体激活。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对FMPP的治疗,除了缓解性早熟的症状,改善成年身高以外,还应注意其远期并发症的风险:过早的高雄激素水平暴露可能增加睾丸肿瘤疾病的风险。

治疗上,对于尚未继发中枢性性早熟的病例,随着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在儿科应用的成熟,目前推荐的治疗方案是联用芳香化酶抑制剂和抗雄激素制剂。由于FMPP患儿骨龄的加速源自睾酮在外周组织中的转化而来的雌二醇,芳香化酶抑制剂可有效减少雌二醇的产生,进而减缓骨骼成熟和闭合,最终增加FMPP男童的成年身高。经过多项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来曲唑或阿那曲唑均可有效减缓骨龄进展。抗雄激素制剂,以往常用螺内酯,由于其抗雄激素作用弱,因此需要较大剂量、多次服药方能起效。同时,螺内酯具有弱的拮抗醛固酮的作用,因此长期使用可出现轻度的利尿作用,可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近年有学者提出试用非甾体类抗雄激素药物——比卡鲁胺。在美国已完成了联合应用比卡鲁胺和阿那曲唑治疗FMPP患儿的多中心Ⅱ期临床试验(n=14,观察期1年),结果提示可有效减慢生长速度且副作用少,最常见的副作用是男性乳房发育和乳房疼痛。比卡鲁胺的儿童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还需更大样本和更长期的随访。

作者
李益明
来源
男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第1版,978-7-117-23936-3
上一篇:睾丸退化 下一篇:史-莱-奥综合征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