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
中文别名 :肝性卟啉病;吡咯卟啉病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acute intermittent porphyria,AIP)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致卟胆原脱氨酶(porphobilinogen deaminase,PBGD,又称四吡咯羟甲基胆烷合成酶)缺陷发病。由于卟胆原脱氨酶缺陷,卟胆原(porphobilinogen,PBG)转化成四吡咯羟甲基胆烷(tetrapyrrole hydroxymethylbilane,HMB)减少,并由此产生反馈抑制减弱,使 ALA合成酶的作用加强,结果导致ALA和PBG合成增加,尿中有大量ALA及PBG排出。
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是由于编码羟甲基胆素合成酶(hydroxymethylbilane synthase,HMBS)的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人类HMBS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上,由15个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区构成的。由于卟啉代谢缺陷,一旦患者接触某些药物、应激、禁食、酒精、吸烟和激素等诱发因素后可急性发作。这些诱因增加了机体对血色素的需求,肝内游离的血色素减少,后者通过负反馈调节卟啉代谢通路,使得通路中第一个酶亦是限速酶的5-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5-aminolevulinic acid synthase,ALAS1)增多,导致尿液δ-氨基-γ-酮戊酸和卟胆原(porphobilinogen)升高,这些异常蓄积的卟啉前体具有神经毒性,引起阵发性腹痛和神经系统症状。
虽然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但是外显率不同,即使在一个家族中,基因变异携带者可终生不显症状,可于青春期以后其尿中排泄卟胆原增多而被证实,大约80%的基因变异携带者一生中可不发病。
某些药物如巴比妥类、磺胺类、氨基比林和类固醇类如孕烷醇酮(pregnanolone)可诱发本病的发作。实验证明,原卟啉的合成被部分阻断后,此类药物可造成对肝血红素的需要增多,促使肝细胞色素P450的合成,尿卟啉原Ⅰ合成酶缺乏的病人可能对药物所致的P450代谢障碍失去调节作用。此外,注射葡萄糖和高铁血红素可缓解症状,葡萄糖可抑制5-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注射高铁血红素后可因反馈作用抑制5-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的产生,从而使δ-氨基-γ-酮戊酸和卟胆原的排泄量明显减少,此现象间接证明本病是由于5-氨基乙酰丙酸合成酶产生过多所致。
临床观察证明,对这类病人减少其能量供给,造成负氮平衡,则δ-氨基-γ-酮戊酸和卟胆原的排出量增多,给予葡萄糖或恢复正氮平衡后,尿中δ-氨基-γ-酮戊酸和卟胆原排出量明显减少。
多数病人血中δ-氨基-γ-酮戊酸和卟胆原浓度的高低与神经系统症状轻重有一定关系,但也曾有报道已发生急性肾衰竭的患者,虽血浆中δ-氨基-γ-酮戊酸和卟胆原浓度增高,但并无神经系统症状出现。
急性发作多有诱因,常见的诱因是饮酒、饥饿、感染、手术、妊娠及药物。腹痛是常见的症状,不伴腹肌紧张和腹膜刺激征,常伴恶心、呕吐。周围神经可发生轴突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因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引起的精神症状可表现为忧郁、焦虑、狂躁等。
处理原则:①避免饥饿、饮酒,不使用可诱发本病发作的药物。②葡萄糖能抑制肝脏中ALA合成酶的活性而缓解症状。急性发作期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每小时100~150ml,持续24h。③国外现有冻干羟高铁血红素(lyophilized hematin)和精氨酸血红素(heme arginate)等高铁血红素制剂,剂量每天3~4mg/kg,静脉滴注,连续4天,能迅速有效地控制急性发作。④腹痛可用麻醉性镇静剂如可待因、哌替啶或吗啡。⑤近年有西咪替丁治疗本病有效的个案报道。⑥肝脏移植可以作为病情严重患者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