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
中文别名 :原卟啉病;红细胞肝性卟啉病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erythropoietic protoporphyria,EPP)又称原卟啉病(protoporphyria)。EPP在大部分家系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患者体内血红素合成酶活性只有正常人的10%~20%,原卟啉和Fe2+结合形成血红素发生障碍,导致红细胞、血浆中原卟啉增加。原卟啉系脂溶性物质,不溶于水,只能经肝脏排泌至胆道,过量的原卟啉可在毛细胆管、库普弗细胞和肝实质细胞中积聚,引起肝功能损害,甚至发生肝硬化。
多在儿童期发病。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不完全外显,大部分患者为亚铁螯合酶(ferrochelatase,FECH)缺陷所致,病因为染色体18q21.3~22区域基因异常导致FECH基因突变。在显性模式中,患者亚铁螯合酶活性为正常的10%~30%,而携带者亚铁螯合酶活性为正常的50%。亚铁螯合酶是卟啉代谢过程中的第8个酶,催化铁与光卟啉Ⅸ结合形成血红素。患者亚铁螯合酶的活性仅为正常人的10%~25%,使原卟啉大量沉积在红细胞内,随着红细胞的老化释放到血浆中。原卟啉可由肝排入胆汁和粪便中,因此患者红细胞、血浆和大便中原卟啉增加,而尿卟啉阴性。
实验室检查可见轻度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储存铁减少,但血清铁正常。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显著增加,血浆中游离原卟啉轻度增高,粪中原卟啉正常或增多,尿中原卟啉正常。
治疗可选择:①β-胡萝卜素片可降低皮肤对日光的敏感性,每次20~60mg,3次/d,口服。 ②高铁血红素(hemin)可通过反馈抑制δ-氨基酮戊酸合成酶的活性,从而减少原卟啉的产生。③消胆胺可结合原卟啉并促进其从粪便中排出。4g/次,3次/d,口服。④活性炭为非吸收性卟啉结合剂,4g/次,3次/d,调成糊状口服。⑤原卟啉肝病可考虑行肝移植。但移植后骨髓可继续释放红细胞原卟啉,疾病仍有复发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