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迟发性皮肤型卟啉病
概述

本病由Waldenstrom于1937年首先命名。它是国外卟啉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1.4/10万~3.5/10万。我国上海地区1990年报告16例,占同期卟啉病总数的23.9%。

病因和发病机制

PCT是由于尿卟啉原脱羧酶缺陷引起,依据红细胞尿卟啉原脱羧酶活性及家族史,可将本病分为4型。

Ⅰ型:80%患者酶缺陷仅限于肝脏,且在临床症状出现时其活性才会显著下降,又称散发型或获得型,多发生于成年人。

Ⅱ型:也称家族型或遗传型。近20%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包括红细胞在内的任一组织均有酶的缺陷,90%基因携带者无临床症状,发病年龄多小于20岁且以女性多见。

Ⅲ型:少数患者酶缺陷符合散发型特点但同时具备阳性家族史。

Ⅳ型:为酶缺陷纯合子,幼时即可出现严重的残毁型卟啉病———肝红细胞生成型卟啉病。

Ⅰ型患者酶缺陷只发生在肝脏,发病因素主要是由于一些对肝功能有损害的物质如乙醇、雌激素、卤素和羟类化学物作用后导致了肝内卟啉代谢障碍。饮酒过多在国外是最常见的因素(占53%~71%),近十多年来由于口服避孕药(雌激素)的广泛应用妇女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国内症状性PCT发病因素以肝病居首位,可能与病毒性肝炎的发生率较高有关。症状性者还可继发于红斑狼疮、溶血性贫血、难治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白消安(马利兰)等药物后。近年来注意到症状性PCT的发病也有一定的遗传背景,国外报告67%的散发性患者HLA-A2阳性,另有报告PCT患者中84%伴有肝铁质沉积症,这些患者HLA-A3阳性频率显著高于未伴肝铁质沉积症者。肝脏铁离子(Fe2+)对发病具有重要作用,肝脏铁负荷超载能加重尿卟啉原脱羧酶的缺陷。另有罕见报道,并无酶缺陷的肝细胞癌患者,因癌细胞分泌卟啉,症状与PCT类似。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尿液和血浆中卟啉显著增高,且主要以尿卟啉和7羧基卟啉增高为主。尿液呈红色。粪便中存在大量的异粪卟啉和7羧基卟啉。遗传性患者红细胞和肝内尿卟啉原脱羧酶活性降至正常人的50%左右;症状性者肝内该酶活性降至正常人的50%左右,但红细胞内该酶正常。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1.避免诱发因素

禁酒、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和不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2.静脉放血疗法

可除去肝脏贮存过多的铁,减轻肝铁质沉积症。一般每周或每2周放血1次,每次放血400~500ml,平均5.4次可使症状缓解,但合并血色病及血清铁蛋白水平显著增高者需要放血次数更多。缓解期一般能维持6个月,少数病例可达数年。

3.药物治疗

(1)氯喹和羟氯喹:能在肝脏结合卟啉成水溶性复合物从尿中排出。氯喹125mg/次,每周2次,持续用至尿液中尿卟啉量低于100nmol/d,一般需要10个月左右。也可用羟氯喹200mg,每周2次。

(2)去铁胺(deferoxamine):疗效优于静脉放血,1.5g/ d,缓慢皮下注射,每周治疗5天。

(3)腺苷蛋氨酸:可与小剂量氯喹联合应用。腺苷蛋氨酸剂量为每日12mg/kg,口服,共3周,然后氯喹125mg/次,每周2次,连用4~5个月。

作者
林寰东;胡予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4版,978-7-117-17272-1
下一篇: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