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铜缺乏与铜中毒
铜缺乏与铜中毒
作者
刘湘云;徐秀
概述

铜(copper)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原子量为63.54。63 Cu和65 Cu为铜的两个稳定性核素,可作代谢示踪用。在生物体内及溶液中铜总量以Cu2+和Cu+价态出现,尤以前者为主。铜具有氧化还原的化学性质,使它特别适合于释放和接受电子,尤其能将电子直接传递给分子氧。铜的化合物虽呈高度不溶性,但具有很强的复合化性质,铜蛋白主要存在于氧化酶中,生物体内许多涉及氧的电子传递和氧化还原反应多由含铜酶催化,呈现重要的生理和生化功能。

代谢与生理功能

(一)生理功能

铜参与体内某些酶的组成和催化作用,发挥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 如含铜的细胞色素氧化酶与神经髓鞘磷脂合成有关,含铜酶多巴胺β-羟化酶及单胺氧化酶参加神经递质儿茶酚胺代谢,以及铜离子参与某些神经肽活性等。缺铜时脑组织变性萎缩、发育迟滞、功能障碍。

2.参与铁代谢与造血功能 如铜蓝蛋白(又称亚铁氧化酶)催化Fe2+变成Fe3+,使铁离子能与转铁蛋白结合进行运输,将铁从肠腔和组织储存处运送至红细胞生成处与珠蛋白形成血红蛋白。因此缺铜时红细胞寿命缩短。

3.参与结缔组织合成 胶原蛋白合成需含铜酶(赖氨酸氧化酶)催化交联反应。缺铜时骨质疏松,血管壁弹性张力降低。

4.催化正常黑色素合成 黑色素合成需含铜酶(酪氨酸酶),缺铜时毛发、皮肤色素减少,使毛发角化,出现铜丝样头发,称卷发症(Menkes病)。

5.铜与体温调节、葡萄糖及胆固醇代谢、免疫功能、心功能及血液凝固等均有关。

6.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重要的清除氧自由基酶,有两种以上的含铜酶具有抗氧化作用。除SOD外,细胞外的铜蓝蛋白和细胞内的铜硫蛋白都有抗氧化作用,为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剂。

(二)人体分布

成年人体内含铜量为50~120mg,胎儿期含铜量相对较多,约为成人的20倍,出生以后逐渐降低。全身各器官组织都有铜存在,脑和肝含量最高,心、肾、毛发次之,脑垂体、甲状腺和胸腺最低。骨骼、肌肉、脾脏含铜量约占全身总量的50%,20%在肝中,5%~10%在血液中。正常人血清或血浆中含铜0.8~1.2μg/ml,浓度较稳定,血浆中铜约93%与铜蓝蛋白牢固结合,7%与蛋白质或氨基酸结合。在红细胞中铜为0.9~1.0μg/ml。60%铜存在于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金属酶)中,另40%与其他的蛋白质和氨基酸结合。

(三)铜代谢

食物中铜主要在小肠吸收,含铜量低时靠主动吸收,含铜量高时也可经被动扩散吸收。小肠吸收率随体内含铜量高低而调整,高时吸收少,低时吸收多,以保持体内铜平衡。血液中铜经与白蛋白、转铜蛋白、氨基酸结合,运输至肝肾被摄取,在肝脏内渗入铜蓝蛋白。铜除少量储存于肝脏外,大多经铜蓝蛋白形式运至各组织,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部分铜摄入细胞内。铜蓝蛋白在肝脏内降解,由胆汁排出至肠道,部分再吸收,大部分随粪便排出。表皮脱落、汗液、尿液也可排泄少量。进食过多铁、锌、钼和维生素C可使铜的吸收和利用降低。

(四)食物来源和需要量

铜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以坚果、贝类食物含量较高(0.3~2mg/100g),其次为豆、谷、肝、肾、土豆、蘑菇、番茄、香蕉、葡萄及肉类(0.1~0.3mg/100g),一般蔬菜含量更少(<0.1mg/kg),人乳在产后不久可达0.62~0.89mg/L,较牛乳等乳类(0.24~0.8mg/L)含铜量高,哺乳后期的人乳则含铜量减少。

我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提出的推荐每日铜摄入量(RNI)为:0~6个月0.3mg,7~12个月0.3mg,1~3岁0.3mg,4~6岁0.4mg,7~10岁0.5mg,11岁至成人男女约为0.7~0.8mg,孕妇0.9mg,乳母增至1.4mg。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来源
实用内科学:全2册(下册),第15版,978-7-117-24395-8
实用内科学:全2册(下册) ,第15版,978-7-117-24395-8
上一篇:锌过多或中毒 下一篇:铜缺乏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