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vitamin K deficiency
维生素K缺乏症(vitamin K deficiency)又称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是指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活性低下,并能被维生素K所纠正的出血。存在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基础疾病、出血倾向、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减少为其特征。
(一)摄入不足
乳类含维生素K较少,人乳中维生素K含量仅含1~3μg/L,长期纯母乳喂养未添加辅食的婴儿易患本病。成人可见于长期进食少或不能进食、长期使用缺乏维生素K的全肠外营养支持者。
(二)吸收障碍
阻塞性黄疸,胆盐缺乏,各种肠道病变,成人长期低脂饮食者,均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在肠道内的吸收。
(三)合成减少
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肠道细菌受抑制,维生素K合成减少。
(四)抗凝药物的应用
香豆素类抗凝药如苄丙酮双香豆素(warfarin),醋硝香豆素(sintrom)及双香豆素(dicoumarol)等化学结构与维生素K类似物,可抑制维生素K参与合成活化有关凝血因子的作用。维生素K缺乏或口服上述抗凝药均可致血中维生素K缺乏诱导蛋白(protein induced by Vitamin K absenceⅡ,PIVKA-Ⅱ)形成,PIVKA-Ⅱ谷氨酸残基未 γ-羧化,不能与Ca2+结合,不能黏附磷脂,不能激活,无凝血功能。
天然维生素K为脂溶性,包括:维生素K1(叶绿醌)在绿叶食物(如苜蓿和菠菜)中含量丰富;维生素K2(甲萘醌)由动物肠道细菌合成,肝内含量丰富;人工合成的水溶性维生素K包括维生素K3(亚硫酸氢钠甲萘醌)及K4(乙酰甲萘醌)。维生素K1于远端小肠主动转运吸收,维生素K2在末端回肠及结肠被动扩散吸收,均需胆汁、胰液参加,并与乳糜微粒结合,由淋巴系统转运至全身,储存于肝脏、肾上腺、肺、骨髓、肾等器官,储存量不多。以葡糖醛酸衍生物的形式自尿中排泄。长期腹泻脂肪吸收障碍,或胆管阻塞患者,常致维生素K缺乏;长期抗生素治疗抑制肠道合成维生素K的菌群,亦可引起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复合物活性易被紫外线和碱破坏。
维生素K是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血浆凝血抑制物(蛋白C、蛋白S)谷氨酸残基γ-羧基化的重要辅酶,维生素K缺乏时,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激活受到显著抑制,引起各种出血表现。维生素K对骨代谢还具有重要作用,骨钙蛋白和骨基质γ-羧基谷氨酸蛋白都是维生素K依赖蛋白。老年人的骨密度和维生素K呈正相关。我国维生素K每日适宜摄入量:<1岁人群 10~30μg;1~7 岁人群 30~50μg;青少年70~75μg,成人 80μg。
治疗相关基础疾病。轻症可口服维生素K。口服维生素K44mg,每日3次。重症尤其颅内出血者,应立即静脉注射维生素K1,新生儿每次1mg,根据需要,每8小时重复一次。成人每日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10~20mg,注射速度<5mg/min。在术前、肝功能严重受损,或应用香豆素类抗凝药时,剂量可增至100~200mg/d。同时静脉输注新鲜血、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以迅速补给凝血因子,并纠正贫血。及时复查凝血酶原时间,必要时可重复给药数次,一般疗程3~5天。新生儿如过量应用维生素K,特别是维生素K3、维生素K4,可引起溶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多发生于母亲或新生儿本人曾接受维生素K治疗者,及G-6-PD缺乏、维生素E血浓度低下者。
治疗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病因,如肝病、阻塞性黄疸、长期腹泻、脂肪吸收不良患者每周注射维生素K。为预防婴儿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现多主张新生儿出生时一次肌内注射维生素K11mg(<34周早产儿为0.5mg)。孕母临产前肌内注射维生素K110mg。孕母需用香豆素抗凝治疗时,可在分娩前数日用肝素代替香豆素,因肝素不能通过胎盘。对于纯母乳喂养儿,除出生时使用维生素K1外,在生后3个月内,还需每日口服维生素K11mg,或其母亲口服维生素K1,每次20mg,每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