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econdary malnutrition
由于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营养不良称作继发性营养不良(secondary malnutrition),可发生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在年长儿童、少年和成人中发生的营养不良大多由疾病诱发,即使在经济发达国家中也不少见。成人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时,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消瘦,而不影响身高。由于疾病影响以及环境、心理和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住院患者中继发性PEM的发生率常常很高,且随着住院时间延长发生率还可上升,故对住院患者应进行营养监测,以便及时进行营养支持。
(一)食物摄入不足
患病时的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口腔牙齿疾病影响咀嚼;腹痛肠梗阻等导致无法进食;长期采用流质等稀薄食物或长期应用静脉滴注葡萄糖等维持生命,这都可造成营养食物摄入不足。老年体弱,孤单忧虑,精神忧郁,贫困缺乏食物,以及神经性厌食症,为减肥而减食、禁食,儿童少年自幼养成不良饮食行为习惯等心理行为障碍等原因,也可使患者进食量和质明显减少。
(二)营养素吸收障碍和长期丧失
胃肠道消化吸收障碍,各类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肠炎,腹泻,肠道漏管,胃肠道大部分切除后等都极大影响食物中营养吸收;患有长期肠寄生虫病、慢性消化道出血、胸腔积液、腹水、蛋白尿以及在溃疡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或者烧伤时,蛋白质、糖及各类营养素长期持续大量丢失,使全身营养状况低下。
(三)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增加
如患病时发热、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肾上腺功能亢进等疾患都可促使机体分解代谢加速,对营养需求较平时增加。此外,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和孕妇、乳母以及受伤后组织恢复阶段的患者需要更多的能量和蛋白质,如摄食营养不足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以上三方面原因往往同时存在,如患慢性感染性肠炎时,因厌食、呕吐食物摄入量大减,腹泻又使进食的营养素丢失,发热感染引起能量蛋白质需求消耗增加,都极易造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疾病和营养不良常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PEM常与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并存,也易伴有水盐代谢紊乱,应引起足够重视。
人体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饥饿或禁食初期,首先动员储存的肝糖原、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能,以保证某些重要组织如脑组织、周围神经、骨髓、肾脏、心脏等所需能量,但机体储存的糖原有限,只够12~24小时基础代谢所需,如饥饿状态持续,则须动员体内脂肪以供能,某些组织如心、肾、骨骼肌等的能量可来自脂肪及酮体,骨骼肌此时也可释放氨基酸(主要为丙氨酸),经肝脏的葡萄糖异生作用转化为葡萄糖,供给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必需的能量,在葡萄糖高度不足时脑组织也可利用酮体供能。
当饥饿状态持续时,人体进一步调整能量代谢以适应。不但可减低能量消耗,如减少活动,而且静态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te rate,RMR)也可下降10%左右。为了保留蛋白质,机体的蛋白质利用率、周转率和氨基酸再利用率都有所上升,还减少蛋白质从尿中流失,使尿氮减低达65%以上。当上述代谢适应机制仍不能代偿能量和蛋白质缺乏时,则发生蛋白质负平衡。患感染、创伤、炎症时极易发生PEM,因患者RMR增高,如烧伤面积大于40%时RMR增加2倍,败血症时增加1.5倍,此时能量消耗极大增加。正常成人禁食时每日尿氮流失约12g,患败血症或创伤时可增加50%~100%。流失1g尿氮等于损失30g肌肉组织。肌肉蛋白质分解可增加氨基酸释出2~6倍。重病时肌肉组织每日可减少0.6kg。释出的氨基酸除供能以外,尚有一部分被肝脏及其他器官所摄取,以维持生命器官的功能,此即蛋白质由骨骼肌转移至内脏器官。这种转移受内分泌激素调控,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等都有提高,人体持久性应激状态无法调整时,器官组织的蛋白质分解以供能量,致使所含蛋白质量下降,细胞DNA减少,使各系统组织发生病变,引起功能障碍。当全身体重下降时,首先脂肪组织减少,继而瘦体重也大减,重症PEM时,器官也缩小,重量减轻,甚至萎缩。各系统发生的病理变化基本上与上述水肿型营养不良时相仿。
营养治疗的目的是供给适当的营养素以补充机体蛋白质和能量缺乏,纠正代谢紊乱,同时治疗引起PEM的原发疾病。重症患者应首先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调整酸碱平衡如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低血磷和酸中毒等。并积极治疗感染、腹泻、创伤、烧伤、肠梗阻、休克等需要紧急处理的疾病,其次进行营养补充、纠正蛋白质和能量缺乏。病情严重、老年体弱者、消化吸收功能差等需要紧急处理疾病,其次进行营养补充,纠正蛋白质和能量缺乏。调整饮食不能操之过急,要逐渐进行。成人开始时可按每日每千克实际体重供给0.8g蛋白质和83~104MJ(20~25kcal)能量,待病情稳定好转后可逐渐增至每日每千克实际体重1.0~1.5g蛋白质和125~167MJ(30~40kcal)能量。同时应注意供给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饮食加量不宜过快,以防引起消化紊乱、呕吐、腹泻等。开始可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无反应可逐渐改食软饭等。消化功能极差,不能主动进食者用管饲缓滴少量多次水解蛋白、氨基酸溶液等肠内营养,或采用静脉营养,必要时反复输血或白蛋白。
轻症则以膳食调整为主,给予易消化高营养优质食物,动物蛋白质占总蛋白质量1/2以上,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及并发症,待病情好转体重稳步上升后可安排适当活动量,促肌力恢复。
治疗过程中要警惕出现并发症,如饮食过量引起消化紊乱,发生腹泻、呕吐等,静脉补液时液体量不宜过多,速度避免过快,钠盐适量限制以免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等。血容量恢复、酸中毒纠正后易发生低血钾,应引起注意,及时补钾。
为防止患者发生PEM,应对其随时进行营养评估,尤其老年人、体弱者、消耗性疾病者要重视营养和饮食安排,进行营养情况监测,以便早期发现PEM可能,及早采取可行的营养干预,以免PEM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