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igh altitude sickness
中文别名 :高原适应不全症;高山病
海拔3 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高原空气稀薄,氧分压低。在海平面上温度0℃时,大气压为101.2kPa,大气氧分压为21.2kPa,正常人肺泡气氧分压为14kPa,动脉血氧分压为13.3kPa。海拔增加至3 000m时,大气压降至77.3kPa,大气氧分压为14.7kPa,肺泡氧分压为8.26kPa。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快速进驻海拔3 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后,呼吸、循环、血液、内分泌及中枢神经系统在短时间内受缺氧及低压、寒冷、干燥、强紫外线等高原环境因素影响,出现头昏、头痛、恶心、呕吐等一系列综合征,称为高原病(high 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或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是高原适应生理的重要环节,显著的肺动脉高压是高原病的重要发病机制。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海拔的增加而缩小,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窦)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这是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 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能影响高原反应的发生速度和严重程度,寒冷、饥饿、疲劳、精神因素、身体素质差或患上呼吸道感染、心血管疾病、代谢障碍、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易诱发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低氧引起神经激素释放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继之微血管床灌注过度,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加、毛细血管渗出,水肿随即发生。低氧诱导脑血管舒张或其血管舒张效应物如一氧化氮通过激活微血管系统产生头痛,头痛又引起其他症状。缺氧引起肺小动脉收缩痉挛,肺循环阻力增加,导致肺动脉高压和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加上缺氧引起的淋巴循环障碍,最终促发肺水肿。持续的血管舒张、脑自主调节受损、脑毛细血管压增高等血流动力学因素均可能促进水肿形成。低氧环境使血管内皮细胞处于病理状态下,功能发生紊乱,分泌的各种调节因子失衡如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的合成和释放量减少,内皮素-1、血栓素A2和炎性因子表达量升高,进而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抗氧化能力降低,最终引发高原肺动脉高压、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
慢性高原病是高原地区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病,以红细胞过度增生和低氧血症为特征,其发生存在种群和个体差异,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对进入高原地区人员,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凡妊娠妇女及有明显心、肺、肝、肾等疾病,高血压Ⅱ期,患有癫痫、严重神经衰弱,消化道溃疡活动期,严重贫血者,不宜进入高原地区。
2.防止急性高原病最好的办法是逐渐登高、逐渐适应。升至海拔2 500m以上高度后每24小时内的上升高度不能超过600m,每增加600~1 200m就应增加1天时间适应。
3.药物预防可适当采用载氧适应,即在驻地出发前1天或当天,腰间皮下注氧600~1 200ml,该方法效果肯定,这是急进高原人群的首选应急措施。载氧加药物预防急性高原病的效果更好。乙酰唑胺用法同前。红景天、丹参、藏天露泡腾片、复方党参片、参芪花粉片、丹参滴丸、诺迪康胶囊等中药,可防止急性高原病发生,但缺乏严格的临床研究。
4.初入高原,应减少体力活动,多食碳水化合物类、多种维生素和易消化食品。禁止饮酒。注意保暖,防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高山病症状者,睡眠时最好采取半卧位,以减少右心静脉回流和肺毛细血管充血。
5.注意早期症状,及时就医,阻止进展。初入高原者一旦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等,要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