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ushroom poisoning
毒蕈(poisonous mushroom/toadstool)中毒常由采食毒性较小但烹调不当的蕈类或误食外观与无毒蕈相似的毒蕈所致。中毒高峰季节为6—9月,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等地区为中毒高发地,多呈家族聚集型中毒。
毒蕈中毒临床上有6型,以肝脏损害型和呼吸循环衰竭型最为严重,各型临床表现有交叉。
(一)胃肠炎型
几乎所有毒蕈中毒首先表现为轻重不一的胃肠炎。致严重胃肠炎的有毒红菇(Russula emetica)、毒粉褶菌(Rhodophyllus sinuatus)、白乳菇(Lactarius piperatus)。 胃肠刺激物为类似于树脂毒性物质或含苯酚、甲酚的化合物。摄入后0.5~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有腹绞痛、频繁水样腹泻,有时带血。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可因失水、电解质紊乱、谵妄、昏迷、休克致死。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
主要毒蕈有纹缘鹅膏菌(Amanita spreta)、褐云斑鹅膏菌(Amanita porphyria)、毒蝇伞(Amanita muscaria)等。毒性物质有毒蝇碱、色胺类化合物(蟾蜍素、光盖伞素、光盖伞辛)、致幻素(裸伞素)等。毒蝇碱是致精神兴奋的主要毒素;乙酰胆碱刺激副交感神经,出现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有类似阿托品的毒作用。蟾蜍素有明显色幻觉作用。光盖伞毒引起视觉、听觉和味觉紊乱,人格改变,并有交感神经兴奋作用。橘黄裸伞(Gymnopilus spectabilis)和细网牛肝菌(Boletus satanas Lenz)中的毒素可引起幻觉、共济失调、幻视,中毒潜伏期1~6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亦有出汗、流涎、流泪、心动过缓、瞳孔缩小等毒蕈碱样症状。脑电图检查以δ、θ波为背景,有较多的棘波、尖波和棘、尖慢综合波。
(三)肝脏损害型
主要毒蕈有致命鹅膏菌(Amanita virosa Lam)、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白毒鹅膏菌(Amanita verna)等。毒素有鬼笔毒肽、鹅膏毒肽和毒伞素等。毒素化学性质稳定,一般烹调不能破坏,易溶于水。鬼笔毒肽和毒伞素与丝状肌动蛋白F-actin结合形成毒肽复合体,损害肝细胞内质网,大剂量摄入1~2小时内可致死亡;鹅膏毒肽主要抑制真核细胞RNA聚合酶,显著减少肝糖原,导致肝细胞坏死,并兼有肾脏、心脏和神经毒作用。肝脏损害型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患者在中毒性胃肠炎后,有1~2天的假愈期,几乎无症状或感觉轻微乏力、不思饮食,而血清转氨酶已升高。典型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食欲缺乏、肝区疼痛、肝大和压痛,出现黄疸和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一般2~3周后渐趋正常。重症患者出现“胆酶分离”,预后不佳。少数患者呈暴发性经过,因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本型是最严重的毒蕈中毒之一,常可导致多系统器官功能损伤,甚至衰竭。少数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少尿、尿闭。
(四)溶血型
主要毒蕈有鹿花蕈(Gyromitra esculenta)、纹缘毒伞(Amanita spreta)。毒素有马鞍酸、鹿花蕈素、毒伞溶血素等。除破坏红细胞外,亦可溶解肌肉,偶致中毒性心肌炎。该型中毒潜伏期长,中毒后先有胃肠炎症状,1~2天内出现进行性贫血、黄疸加深,伴血红蛋白尿。严重溶血或伴肌肉溶解,引起继发性肝脏损害、急性肾衰竭、死亡。某些毒素可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减少,出现出血倾向。
(五)呼吸循环衰竭型
引起中毒的主要是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稀褶黑菇(Russula nigricans),主要毒素是红菇素。临床表现为急性肾衰竭、中毒性心肌炎和呼吸肌麻痹,死亡率较高,但肝功能正常。潜伏期短则0.5~1小时,长则1~10天。
(六)光过敏皮炎型
主要毒蕈有胶陀螺菌(Bulgaria inguinans)和叶状耳盘菌(Cordierites frondosa),毒素作用类似于光过敏性物质卟啉。潜伏期1~2天,主要表现为阳光照射部位如面部和手臂红肿,口唇肿胀外翻,同时出现火烧般及针刺样疼痛。一般随毒性消失或服用抗过敏药而痊愈。
(一)清除毒物
1∶5 000高锰酸钾、1%~4%鞣酸溶液、0.5%活性炭混悬液或浓茶反复洗胃,继以口服药用炭和硫酸镁溶液导泻,清除未吸收毒素。同时补液利尿,促使毒物排出体外。摄入24小时后来医院者,给予高位灌肠。血液灌流和血液透析技术清除毒蕈毒素,疗效肯定,且可治疗并发的急性肾衰竭和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对中、重型中毒患者应尽早采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血浆置换、持续性肾脏替代等治疗。
(二)解毒药
1.抗胆碱药
对抗毒蕈碱样作用,以阿托品为主。剂量0.5~1.0mg,皮下注射,每0.5~6小时1次。必要时可加大剂量或静脉注射。本品对中毒性心肌炎的房室传导阻滞也有效。亦可应用盐酸戊乙奎醚肌内注射,轻者1~2mg,中度中毒2~4mg,重症4~6mg,每 8~12小时 1次。
2.巯基类络合剂
如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钠等。5%二巯丙磺钠5ml肌内注射或加入葡萄糖液20ml中静脉注射,每天2次,疗程5~7天。
3.对症治疗
(1)中毒性心肌炎、严重肝脏损伤和出血倾向的患者,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细胞色素C、腺苷蛋氨酸等改善中毒症状;维生素K1增加凝血因子合成,预防DIC发生;肝细胞生长素促进受损肝细胞的修复。严重肝脏损害型患者使用组合型人工肝治疗技术也具有显著疗效。
(2)发生溶血者,5%碳酸氢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2次,必要时可考虑血浆置换治疗。
(3)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
(4)呼吸衰竭患者予机械辅助呼吸治疗。
不随便采摘、食用野蕈,尤其野外无毒蘑菇常与有毒蘑菇混生,无毒蘑菇易受有毒蘑菇菌丝的污染,食用仍有中毒的危险。发生毒蕈中毒时,对同食而未发病的人也应加以观察,并做相应的排毒、解毒处理,以防其发病或减轻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