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河豚毒素中毒
河豚毒素中毒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fugu poisoning

概述

河豚毒素中毒(fugu poisoning): 河豚又名鲀鱼,分布在我国沿海和长江下游。在我国沿海的河豚主要有短吻刺豚、角箱豚、虫纹东方豚、中华单角豚、叉斑钩鳞豚等;长江下游尚有双斑圆豚、暗色东方豚等。河豚毒素主要有河豚毒和河豚酸,它们主要存在于河豚的睾丸、卵巢、卵、肝脏、肠组织和血液中。有些河豚的肌肉也有剧毒,如双斑圆豚;此外,暗色东方豚的肾脏亦含有剧毒。河豚毒素成分为氨基过氢喹氮杂茂化合物(C11H17N3O8),具有箭毒样作用;毒素的毒性相当稳定,用盐腌、日晒、煮沸甚至高压15磅、高温121℃均不能被完全破坏。食入河豚毒素后,极易从胃肠道吸收,并迅速以原形自肾脏排出体外。

病因学

误食或洗涤、烹饪不当而引起中毒。

流行病学

河豚毒素中毒多发生于沿海居民中,以春夏季发生中毒的次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为最多。引起中毒的河豚有鲜鱼、内脏,以及冷冻的河豚和河豚干。引起中毒的河豚主要来源于市售、捡拾、渔民自己捕获等。由于捕鱼时,河豚鱼常同其他鱼夹杂一起被捕捉,误食河豚鱼引起中毒的事件时有报道。

病理生理

河豚毒素通过与钠离子通道受体结合,阻断电压依赖性钠通道,从而阻滞动作电位,导致与之相关的生理活动障碍,主要是神经肌肉麻痹;毒素作用于脑干、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引起中枢神经、肌肉神经、心血管和胃肠道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先引起感觉障碍,后致运动神经麻痹,呼吸肌麻痹、最终导致周围性呼吸衰竭。严重中毒者出现脑干麻痹,导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河豚毒素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抑制是对中枢和外周神经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胃肠道有局部刺激作用。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河豚毒素中毒(fugu poisoning)无特效解毒药。毒素在体内解毒和排泄甚快,如发病后8小时未死亡,大多能康复。因此,一旦发生河豚毒素中毒,应尽快给予各种排毒措施和以维持呼吸通畅为主的对症支持治疗,让患者度过危险期。早期可用1%硫酸铜100ml口服或阿朴吗啡5~6mg皮下注射(呼吸中枢衰竭者禁用),催吐,并以1∶5000高锰酸钾或0.5%药用炭洗胃,再口服硫酸镁15~30g,导泻。同时给予补液、利尿,以促使河豚毒素排出体外。可用L‐半胱氨酸50~100mg/天,加入补液中静脉滴注。肌肉麻痹者可用士的宁2~3mg肌肉或皮下注射,每天3次。重症病例则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呼吸衰竭、休克、心脏骤停时,参照有关章节进行抢救。病情特重的患者可予以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治疗。

预防

强烈建议市民不要拼死尝河豚。文献有报道食用云斑裸颊虾虎鱼、织纹螺也会引起河豚毒素中毒,市民也应尽量避免进食这些食物。同时,应尽量购买正规途径进货的市售鱼类等水产品,避免混入有毒鱼类。

作者
徐麦玲
来源
内科危重病,第2版,978-7-117-07346-2
急诊内科手册,第1版,978-7-117-11631-2
实用内科学,第13版,978-7-117-11864-4
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医务人员读本,第1版,978-7-117-18581-3
上一篇:蟾蜍中毒 下一篇:鱼胆中毒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