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酸类主要指硫酸(sulfuric acid)、硝酸(nitric acid)、盐酸(hydrochloric acid)三种无机酸,此外氢氟酸(hydrofluoric acid)及铬酸(chromium acid)毒性也强。有机酸如醋酸(acetic acid)、甲酸(form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等的腐蚀作用较硫酸、硝酸为弱。经口服用和呼吸道吸入大量酸雾可致中毒。皮肤接触可致腐蚀性灼伤。
1.强酸与皮肤接触后引起细胞脱水,蛋白凝固,故灼伤后创面干燥,边缘分界清楚,肿胀较轻。灼伤的痂皮或焦痂色泽随酸的种类而异,如硝酸为黄色,硫酸为黑色或棕色,盐酸为灰棕色,氢氟酸为灰白色。氢氟酸可溶解脂肪和脱钙,造成持久的局部组织坏死;重者溃疡长期不愈合,损害可深达骨膜,甚至骨骼无菌性坏死。氢氟酸中毒常可合并急性氟中毒,高渗性的氟离子可造成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及肌层液性坏死;氟离子与体内的钙、镁离子结合,形成不溶的氟化钙、氟化镁,出现低血钙、低血镁,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出现心搏骤停,心肌酶谱检查可明显升高。草酸可结合钙质并使细胞质灭活而妨碍肌肉收缩,皮肤及黏膜产生粉白色顽固溃烂。酸接触皮肤后即有疼痛,但氢氟酸接触皮肤后疼痛不明显,一般在1~8小时后才出现疼痛。铬酸接触引起溃烂及水疱,铬离子可从创面吸收,导致全身中毒。
2.强酸类酸雾吸入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呛咳、咳泡沫状痰,痰带血丝等。浓度较高时可发生喉痉挛或支气管痉挛(参见“刺激性气体中毒”)。高浓度硝酸烟与空气接触,释出二氧化氮,吸入后直接刺激支气管黏膜和肺泡细胞,最后导致肺水肿。铬酸雾反复接触后可发生鼻中隔穿孔。
3.口服强酸后,口腔黏膜糜烂,可产生不同色泽痂皮。食管及胃黏膜严重腐蚀,受损组织收缩变脆,严重时1~2天内可发生穿孔。患者口、咽、喉、食管、胃均有剧烈灼痛;恶心呕吐反复不已,呕吐物内含有血液和黏膜组织。虽有口渴,但因喉水肿和痉挛,吞咽困难。严重者可致窒息。由于大量强酸吸收入血,可有酸中毒。肝、肾均呈明显损害征象。广泛组织坏死及剧痛则可导致休克,患者逐渐出现意识障碍,终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经积极治疗而恢复的患者,可因瘢痕组织收缩而致食管及胃狭窄或粘连性肠梗阻等后遗症。草酸口服后引起低血钙,可致手足搐搦。
4.酸尚可以引起眼部灼伤,主要为眼角膜、结膜烧伤。轻度为结膜充血水肿、角膜薄雾状混浊,重度结膜呈灰白色、角膜呈毛玻璃样混浊,特重度角膜烧伤呈瓷白色,不见瞳孔,感觉消失。
1.皮肤灼伤可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一般20~30分钟,至少15分钟。其中硫酸灼伤应先吸附创面硫酸。草酸及氢氟酸灼伤,局部及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氢氟酸皮肤灼伤,使用氢氟酸烧伤治疗液(5%氯化钙20ml、2%利多卡因20ml、二甲亚砜60ml及地塞米松5mg)湿敷创面可起较好作用,酸灼伤处肿胀较轻,创面渗液少,如无全身中毒征象,输液量较非化学性皮肤烧伤可相应减少。对于深度创面,应早期采用切削痂,清除坏死组织,避免向深部渗透。对于植皮时机则有争议,有文献认为对于小面积深Ⅱ度与Ⅲ度酸烧伤,临床切削痂后延期植皮较立即植皮效果好。
2.浓酸雾吸入引起呼吸道损伤的处理原则参阅“刺激性气体中毒”。
3.口服中毒者一般禁忌催吐及胃管洗胃,不宜用碳酸氢钠。
(1)即刻口服10%氢氧化铝凝胶、2.5%氧化镁溶液或7.5%氢氧化镁混悬液60ml。内服润滑剂如生蛋清60ml调水或牛奶200ml,再服植物油100~200ml。
(2)立即补液,除葡萄糖生理盐水外,应用碱性药物,如5%碳酸氢钠250~500ml或1.87%乳酸钠500ml,以拮抗酸中毒。发生休克则输血和注射右旋糖酐及人工代血浆。铬酸中毒用5%硫代硫酸钠静注,氢氟酸或草酸中毒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并纠正电解质紊乱。氢氟酸中毒后钙的流失是非均衡的,中毒后最初3小时钙流失明显加速,因而中毒后最初3小时补钙需充分。
(3)对剧痛、频繁呕吐、喉痉挛、呼吸困难均须积极对症处理。
(4)为预防消化道瘢痕形成,在服酸后第2天起可给泼尼松口服每次10mg,每日3次,共两周。为预防食管狭窄应及早考虑扩张术,对于酸灼伤引起的幽门梗阻,也可采用胃镜下支架置入治疗。
4.对于眼灼伤,应以生理盐水或清水彻底冲洗结膜囊,用量为每只眼至少500ml,冲洗时间一般为5~10分钟,眼局部予透明质酸钠溶液可减轻严重的眼并发症,降低伤残率。
1.倪晨峰,倪笑媚,应志敏.氢氟酸中毒23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2):4792-4793.
2.何俊堂,李政文.胃镜下支架置入治疗草酸烧伤致幽门梗阻疗效观察.西南军医,2007,9(4):82.
3.阎利,季一发,王毅铮.小面积深Ⅱ°与Ⅲ°酸烧伤切削痂延期植皮术的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3):227-229.
4.赵法军,宗晓祎.透明质酸钠治疗眼化学烧伤疗效观察.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