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砷中毒
砷中毒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rsenic poisoning

概述

砷俗称砒,为银灰色晶体,毒性很小,其化合物都有毒性。砷中毒(arsenic poisoning)主要由砷化合物引起。急性砷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消化、神经损害;慢性砷中毒以皮肤、周围神经及肝脏损害为主要表现。三价砷化合物的毒性较五价砷为强,以毒性较大的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中毒为多见,多系口服中毒,口服0.01~0.05g即可发生中毒,致死量为0.76~1.95mg/kg。焙烧含砷矿石、制造合金、玻璃、陶瓷、印染、含砷医药和农药生产及长期服用含砷药物(如牛黄解毒片)均可引起砷中毒。地方性砷中毒主要有饮水型和煤烟型两种,以饮水型多见。无机砷可引起肺癌和皮肤癌。

发病机制

砷化合物可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肠道吸收率可达80%。进入体内的砷95%~97%迅速与红细胞血红蛋白中的珠蛋白结合,24小时内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砷进入体内后,在红细胞内被砷酸盐还原酶还原为三价砷,然后被肝细胞摄取,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生成单甲基胂酸,进一步生成二甲基胂酸,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体外。三价砷易与巯基结合,可长期蓄积在富含巯基的毛发和指甲的角蛋白中。砷还可通过胎盘屏障损害胎儿。

砷可直接损伤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壁,并作用于血管舒缩中枢,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血容量减少;与酶中的巯基结合,干扰酶活性,如丙酮酸氧化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等,并取代生化反应中的磷酸而引起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干扰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生成,导致多脏器系统损害;质谱和代谢组学筛选与氧化应激有关的代谢产物(苯乙醛含量升高,还原性谷胱甘肽和丙氨酸含量降低),提示自由基致脏器损伤;与DNA聚合酶结合,干扰DNA合成和修复,从而抑制细胞分裂和增殖,造成DNA复制和转录错误;改变DNA甲基化状态,从而导致基因表达异常;组蛋白修饰模式异常影响氧化应激通路、DNA甲基化等关键基因的表达,参与砷中毒的发生。

三氧化二砷和三氯化砷对眼、上呼吸道和皮肤均有刺激作用。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急性砷中毒患者尿砷于中毒后12小时起明显增高,停止接触2天即可下降19%~42%。正常人群的尿砷均值为1.73μmol/L(0.13mg/L)。发砷可作为慢性砷接触指标,正常值为0.686μg/g,高于1μg/g应视为异常。血砷:急性中毒时升高,其正常水平为0.13~8.54μmol/L。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经口中毒,应及早用温水、生理盐水或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随后灌入药用炭30g、氧化镁20~40g或蛋清;也可立即口服新配制的氢氧化铁,使其与砷形成不溶性的砷酸铁,再给予硫酸钠溶液导泻。

急性砷中毒有特效解毒药,二巯丙磺钠、二巯丁二钠等都有较好的驱砷效果;青霉胺也有一定的驱砷作用,应尽早应用。注意防治和纠正脱水、休克及电解质紊乱。重症患者应尽早予以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血中砷,并防治急性肾衰竭。

慢性砷中毒的治疗:解毒剂应用方法见慢性铅、汞中毒,二巯丙醇因形成脂溶性二巯丙醇-As复合物,可透过血-脑屏障,而不予推荐。EDTA驱砷无效。皮肤或黏膜病损处可用2.5%二巯丙醇油膏或地塞米松软膏。迟发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予对症处理。

砷性皮肤原位癌常为多发性,局部切除不能完全防止复发和转移。

作者
徐麦玲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羰基镍中毒 下一篇:砷化氢中毒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