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气体多在工农业生产环境中遇到,亦可因意外事故危害周围人群。刺激性气体主要对呼吸道黏膜、眼及皮肤有直接刺激作用。吸入刺激性气体后,轻者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或支气管炎症状,重者产生中毒性肺炎或中毒性肺水肿,且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损害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理化特性、浓度及吸入时间的长短。
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有:①酸类蒸汽,无机酸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氟酸;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乙二酸、丙烯酸等。②成酸氧化物,如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等。③氨及胺,如氨、甲胺、乙胺、丙烯胺等。④光气。⑤卤代烃类,如八氟异丁烯、氟光气、聚四氟乙烯裂解气、溴甲烷、氯化苦等。⑥酯类,如硫酸二甲酯、醋酸甲酯等。⑦醛类,如甲醛、乙醛、丙烯醛等。⑧醚类,如氯甲甲醚等。⑨金属与类金属化合物烟尘,如羰基镍、氧化镉等。
呼吸道损伤与气体的浓度、水溶性和暴露时间有关:①高水溶性刺激性气体,有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这类毒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在眼和上呼吸道的潮湿组织表面很快溶解,形成酸或碱类物质,产生速发的、强烈的刺激作用。临床表现主要为刺激症状。如大量吸入出现肺水肿时常无潜伏期。②低水溶性刺激性气体,如氮氧化物、光气、硫酸二甲酯、有机氟裂解气、羰基镍等。因溶解度小,对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相对较小,气体吸入量相对增多,且易进入呼吸道深部,因而引起中毒性肺炎、肺水肿的可能性大,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
(一)中毒性呼吸道炎症
大多由水溶性较高的刺激性气体引起。吸入后立即出现黏膜刺激症状。临床表现有鼻炎、咽炎、声门水肿及气管、支气管炎等症状。长期反复吸入低浓度刺激性气体可引起慢性鼻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
(二)中毒性肺炎
刺激性气体进入呼吸道深部,易引起肺实质的炎症反应。中毒性肺炎的症状除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急、剧咳、咳痰,有时痰中带有血丝。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增高,2~3天内可恢复正常,如白细胞持续增高,则有继发细菌感染的可能。X线征象可有局部片状阴影和密度不高的点状阴影,肺纹理增粗,边缘不整,上肺野较为清晰。肺CT主要表现为肺纹理增粗模糊,大小不一的多发或弥漫性实变影,磨玻璃样改变等。
(三)中毒性肺水肿及ARDS
刺激性气体吸入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中,以中毒性肺水肿及ARDS最为严重,ARDS往往由肺水肿发展而来。吸入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后,即刻黏膜刺激症状较轻,仅有呛咳、胸闷及恶心,阳性体征很少,仅咽部及眼结膜充血,偶闻干啰音。脱离接触后上述症状可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假愈期),但经数小时至数十小时后,病情突然加重,出现胸闷、咳嗽加重,且有呼吸困难、发绀、烦躁、咳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可闻及弥漫性湿啰音。部分患者急性暴露于某些气体(如氨、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汞)10~14天后,发展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呼吸困难呈进行性加剧,进而演变为ARDS,如不及时抢救,可因呼吸循环衰竭而危及生命;吸入水溶性大的刺激性气体后,则立即出现明显的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随即出现肺水肿的症状和体征,进而可发展为ARDS。危重患者可并发喉水肿、纵隔气肿、气胸、肺不张。肺CT符合肺水肿和ARDS改变。
立即脱离刺激性气体环境,任何吸入有毒物质后出现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应观察72小时,警惕ARDS发生。即使当时临床表现轻微,亦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密切观察72小时。有气急、胸闷等症状时,均应给予氧疗。肺水肿时吸入有机硅消泡剂(二甲基硅酮),以清除气道水泡,增加氧吸入。治疗方法主要取决于临床症状,并不因吸入剂而异。治疗目的是确保足够的氧合和肺泡通气。轻症病例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氧疗。如咳嗽频繁,并有气急、胸闷等症状,可用0.5%异丙基肾上腺素1ml和地塞米松2mg,加水至3ml雾化吸入,需要时应用解痉、祛痰、抗感染药物。重症病例伴气道阻塞者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和机械通气。吸入损伤引起的ARDS目前无循证证据支持高剂量糖皮质激素。在急性期得到控制后,医师必须对反应性气道功能障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或不伴机化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迟发性ARDS的发生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