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Yersinia enteritis
中文别名 :耶氏菌肠炎
致人类肠病的耶氏菌(Yersinia)包括小肠结肠炎耶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和假结核耶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引起的主要临床疾病包括小肠结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末端回肠炎、败血症及反应性关节炎等一些免疫反应性疾病。不同于鼠疫耶氏菌,很少引起死亡。
耶氏菌属革兰阴性肠杆菌属。与鼠疫耶氏菌不同,致肠病耶氏菌尿素试验阳性,25℃时有动力,37℃时无动力。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有50种以上血清型和6种生物型,患者中分离的菌株多数为血清型O:3、O:8、O:9、O:5,27和生物型2、3和4。假结核耶氏菌有6个血清型(O群Ⅰ~Ⅵ),O群1,2,3菌株与人类疾病相关。致肠病耶氏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动物宿主包括猪、啮齿动物、兔、羊、牛、马、狗和猫,大多数呈无症状携带。
儿童和成人均为易感人群,儿童更为常见。大多数小肠结肠炎发生于1~4岁组,而肠系膜淋巴结炎和末端回肠炎多见于大龄儿童和年轻人。经粪-口途径传播,因摄入污染食物如奶制品,未充分煮熟的猪肉或被猪污染的食物可导致感染。由于细菌能在4℃温度下生存和缓慢繁殖,因此冷藏肉可以是感染源。与感染动物或患者直接接触感染少见。症状性感染者可大量排菌长达2~3周。未治疗者可携带和排菌2~3个月。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感染占多数,假结核耶氏菌感染较少见。
致肠病耶氏菌感染菌量一般需要108~109细菌。细菌经口摄入后到达回肠,与肠黏膜黏附,侵犯肠黏膜和集合淋巴结。当局部防御机制被破坏后,可导致细菌播散并引起脓毒血症。致肠病耶氏菌的组织侵袭和对宿主防御机制的抵抗作用,依赖于70kb质粒,编码至少6种蛋白(Yops)和V抗原,是关键的致病因子。可以抵抗多形核粒细胞的吞噬作用,具有细胞毒性,能启动单核细胞凋亡,抑制TNF-α,可干扰血小板凝聚及补体活性。质粒编码的一种分泌型蛋白酶和外膜蛋白与细胞侵袭相关。小肠结肠耶氏菌的许多菌株可产生类似于大肠埃希菌的耐热肠毒素,但尚未证实其在致腹泻机制中的重要性。内毒素的生化特性同其他革兰阴性菌。
感染可导致回肠末端黏膜溃疡、集合淋巴结坏死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严重病例可发生肠系膜血管栓塞、小肠坏死和出血。阑尾组织大多正常或有轻度炎症。败血症可导致不同器官脓肿形成(如肺、肝、脑膜炎)。
潜伏期3~7天,胃肠炎临床表现与其他细菌性胃肠炎难以鉴别。约2/3症状性感染为小肠结肠炎耶氏菌感染导致的小肠结肠炎。临床特征为发热、腹泻和腹痛,1/4患者有血便。15%~40%病例有恶心和呕吐。病程一般持续1~3周。粪便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和黏液。严重病例可发生肠穿孔和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或末端回肠炎主要见于大儿童和青少年,可表现为发热和右下腹痛与压痛及白细胞升高,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难以鉴别。败血症少见但易发生于免疫力低下、老年人和血色病患者。脓毒血症患者可并发肝或脾脏脓肿、脑膜炎或心内膜炎等,病死率可达50%。
假结核耶氏菌最常见临床表现是肠系膜淋巴结炎,类似阑尾炎,感染通常自限,CT有助于诊断。败血症少见,50%有慢性基础疾病。
发热、腹泻或腹痛起病后数天至1个月内,部分患者可发生反应性多关节炎和结节性红斑。
诊断依赖粪便、血或其他临床标本的细菌培养。粪便培养应采用选择性琼脂培养基CIN琼脂。培养温度25~30℃,生长优于35℃。一旦分离到菌株,通过生化试验鉴定致肠病耶氏菌。血清凝集抗体起病后即可出现,第二周达高峰,可持续2~6个月消失。由于早期采集的血标本中抗体已升高,所以双份血清检测通常不可能出现4倍或以上升高。
小肠结肠炎和肠系膜淋巴结炎病程多自限,抗生素并不能有效缩短病程,因此不建议常规使用。免疫抑制患者、败血症或肠外局灶感染者建议使用抗生素。一些菌株可产生β-内酰胺酶。重症感染可选择广谱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有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宜及时纠正。
小肠结肠炎耶氏菌属肠道杆菌科,为革兰阴性杆菌,有鞭毛、菌毛,不形成荚膜和芽胞。有毒菌株多呈球杆状,无毒株以杆状多见。对营养要求不高,能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但较其他肠道杆菌生长缓慢,培养的最适宜温度为28℃,最适pH为7~8,初次培养菌落为光滑型,通过传代接种后菌落可能呈粗糙型。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耐冷、干燥和潮湿。本菌具有“嗜冷性”,在水中和低温下(4℃)能生长。因此,食品冷藏保存时,应防止被该菌污染。对湿热敏感,加热60℃30分钟或煮沸5分钟即死亡,对一般消毒剂抵抗力不强,在5%苯酚溶液中迅速死亡。本菌的抗原极其复杂,菌体抗原(O)有50多个型,鞭毛抗原(H)约有20种,菌毛抗原有3型。根据O抗原的不同进一步进行血清分型,一般分为57个型。从人体中分离的菌株较少,大多属于O3型,偶可见O5、O6、O8和O9型。
当进食被该菌污染的食物和水时,发病与否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与进食的菌量,特别是在胃酸缺乏时,该菌能够侵入肠道黏附于回肠下端、盲肠及结肠的黏膜上皮,进一步侵入固有层生长繁殖,引起炎症和浅表溃疡,结肠溃疡上可富有黏液和坏死组织形成的假膜。该菌能够产生耐热性肠毒素,增加肠液分泌,使Na+和水的吸收受到抑制,导致腹泻。当患者机体抵抗力低下时,该菌能够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和迁移性脓肿。感染该菌的患者还可能发生自身免疫性损害,比如关节炎、Reiter综合征、结节性红斑、肾小球肾炎和心肌炎等。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可轻度升高。
2.细菌培养:根据不同临床症状可采取相应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如粪便、血液、脑脊液、脓液等,如果阑尾手术则切除的阑尾和肠系膜淋巴结培养亦常阳性。检测方法同痢疾、沙门菌,但需先将粪便标本接种于液体培养基,4℃7~10日进行冷增菌,再转种SS培养基。阳性率在20%~25%。
3.血清学检查:用O3及O9菌株为抗原进行玻片凝集反应,1∶160以上为阳性,一般抗体效价高峰出现在病程3~4周,而4倍以上滴度升高意义更大,但本法与布氏杆菌感染有交叉反应。
4.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①常规PCR方法检测:利用耶氏菌含有的一个毒力质粒设计一对引物,可以对致病性耶氏菌进行扩增。适用于临床标本以及环境和食物标本的检测。②PCR与探针相结合的方法检测:从耶氏菌耐热性肠毒素基因上设计一对引物和一个20bp的寡核苷酸探针,用该引物对耶氏菌进行扩增。该探针可以特异性地与致病性耶氏菌扩增出的产物进行杂交。因此该方法是一个可靠地应用于致病性耶氏菌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③Nested‐PCR:利用耶氏菌yadA基因设计两对引物,第二对引物以第一对引物扩增的产物为模板,可以大大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本病轻症者可以自愈,重症患者除一般治疗外还应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有局部化脓性病灶的应及早穿刺引流或切开排脓。
1.一般治疗
有消化道炎症者需隔离,患者的粪便及排泄物应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少渣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严重腹泻有脱水者应当补液。
2.抗菌治疗
耶氏菌对所有的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氯霉素、大环内酯类、复方磺胺甲
𫫇唑、多黏菌素敏感,对大部分青霉素类、头孢类耐药,对林可霉素耐药。3.抗过敏治疗
该菌感染后,可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因而在抗菌治疗结束后可考虑应用盐酸异丙嗪或苯海拉明等抗过敏治疗。
4.其他对症治疗
该病恢复期可能出现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多汗、乏力、睡眠障碍、心悸和四肢发凉等。可给予镇静剂、β受体阻断药、血管扩张剂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