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菌种类甚多,有些引起人类威胁性腹泻,有些属自限性腹泻。本文主要描述除霍乱弧菌O1群和O139型及副溶血弧菌以外的其他致腹泻弧菌。这些弧菌生活于海水或淡水中,发病以沿海地区为多,多见于夏秋季,有些菌株除引起腹泻外尚可引起败血症及其他脏器感染。
(一)非O1群霍乱弧菌
本群形态和生化反应与霍乱弧菌相似,但不能被O1群霍乱多价血清凝集。已发现有137个血清型(O2~O138型)。夏秋季发病为主,牡蛎带菌率较高,是非O1群霍乱弧菌疾病的主要感染来源,蛤蚌等贝壳类和蟹类中也可发现。有报道可引起暴发流行和散发性胃肠炎。这些菌群可产生数种毒素如肠毒素、细胞毒素和溶血素等,一些菌株具有侵袭性,因此可引起不同类型感染,包括水样腹泻或痢疾样腹泻、伤口感染、耳感染及败血症。能产生霍乱毒素样肠毒素的菌株致病力强,患者病情较重,体质虚弱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致死。
胃肠炎患者发病72小时前多有食用生蚝等海鲜史,潜伏期6~12小时至3天。临床表现有腹泻、恶心及呕吐,少数有发热及腹部绞痛,粪便呈水样,也可有血便或黏液便。腹泻病程一般1周内,病程自限,预后好,不推荐用抗生素治疗。败血症,伤口感染和深部器官感染时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二)其他致病性弧菌
引起人类疾病的弧菌种类甚多。这些弧菌生活于海水或淡水,发病以沿海地区为多,多见于夏秋季,有些菌株除引起腹泻外,尚可导致败血症及其他脏器感染。
1.河弧菌感染
河弧菌(V.fluvialis)为嗜盐菌,该菌主要从河水中分离出,故称为河弧菌。曾命名为F群弧菌和EF6群弧菌。可引起胃肠炎散发或暴发流行。在英国、美国、西班牙、非洲、中东、东南亚均有发病的报道,各年龄组均易患,但以婴幼儿和青少年多见。该菌革兰染色阴性,有单鞭毛,可产生数种毒素包括类似于霍乱毒素的肠毒素。临床症状同一般胃肠炎,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大便每天6~10次或更多,个别可呈霍乱样腹泻,每天腹泻量甚至达7L,出现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少数粪便带黏液或少量血。病程数天,大便中排菌量很多。
2.拟态弧菌肠炎
拟态弧菌是1981年Davis等对不典型霍乱弧菌进行研究时发现的。其形态和生长特性与霍乱弧菌相同,生化特性类似,均为非嗜盐菌,但不发酵蔗糖。该菌在河水和海水中均可生存,可自水生动物中分离出来。此菌能产生类似于霍乱毒素的肠毒素(ST和LT),可引起人类腹泻。除腹泻患者外还从败血症和伤口感染者中培养分离到该菌。
胃肠炎潜伏期3~72小时,有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大便呈稀水状,少数呈脓血便。病程约5~6天。
3.霍利斯弧菌肠炎
霍利斯弧菌(V.hollisae)为嗜盐菌,呈杆状或弧形,单鞭毛,在1%~6%氯化钠海盐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四周有微弱的溶血环。本菌存在于海水中,患者病前大多有进食海产品史,发病以青壮年为多。临床上腹泻严重,呈水样便,个别可呈霍乱样腹泻。少数出现黏液及血便。大多需补液纠正失水及电解质。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及氟喹诺酮类对本菌有抗菌作用。
4.溶藻性弧菌感染
溶藻性弧菌为海水中常见嗜盐性弧菌,形态、生长及生化特性与副溶血弧菌相似,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该菌能产生两种细胞外蛋白酶和胶质酶,于温带气候温暖的季节在贝类中大量繁殖,并可污染食物,引起腹泻和食物中毒。皮肤破损处接触海水后,常引起软组织炎及败血症。在海水中游泳、捕鱼者可发生中耳炎和外耳炎。
5.创伤弧菌感染
创伤弧菌为一种嗜盐性弧菌,其特性类似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但发酵乳糖,在无盐培养基上不生长。1979年被归入弧菌属。有人认为本菌系条件致病菌,大多数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尤其多见于肝硬化、血色病、慢性肾衰竭和免疫抑制的患者。可以产生不同的毒素,致病与脂多糖、荚膜多糖、铁、金属蛋白酶、溶细胞素和其他毒素有关。
因感染途径不同,人类创伤弧菌感染可呈三种临床类型:①原发性败血症:通常经胃肠道途径获得感染,与生食牡蛎等相关。常在进食后24小时发病。高热,寒战,无明显局部感染灶,脓毒血症的死亡率高达50%,大多数于48小时内死亡密切。②伤口感染:蜂窝织炎,为直接接触细菌所致,发生组织坏死和继发菌血症,伤口感染的病死率为25%。③胃肠炎:呕吐,腹泻或腹痛,粪便可培养出细菌,血培养阴性。免疫功能正常者的胃肠炎常呈急性起病,可自限,病死率约1%。
除病情重且有全身感染,或为免疫抑制患者外,胃肠炎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具有潜在性肝病患者感染后死亡率高,因此该类人群应告知避免进食生海鲜食品,尤其是牡蛎。
6.弗尼斯弧菌感染
弗尼斯弧菌(V.furnissi)可引起急性胃肠炎。此病首先发现于亚洲一些国家,其后扩散至西方国家,可呈暴发或散发流行。为旅游者腹泻的病原之一。此菌生化特性除可分解葡萄糖产气外其余与河弧菌相似,可产生肠毒素。临床上以腹泻及腹痛为主,伴恶心及呕吐,一般不发热。有严重致死病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