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是Dekeyser和 Butzler等于1972年自腹泻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肠道致病菌,目前是世界范围内引起急性细菌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世界卫生组织在1980年将空肠弯曲菌病归类为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空肠弯曲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细小(直径0.3~0.6μm)弯曲,有鞭毛,能运动,在42℃微需氧环境生长最好。在干燥及冰冻环境下易死亡,但是在保存于4℃的乳品、其他食品或水中可存活数周。巴斯德消毒可有效杀灭细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基于菌体抗原(O)可分为90种以上血清型,而依据不耐热抗原(荚膜和鞭毛)可分为50余种血清型。
空肠弯曲菌感染为人兽共患疾病,广泛存在于家畜、家禽及各种野生动物的肠道内。人类对空肠弯曲菌普遍易感,在发达国家是引起儿童及成人细菌性腹泻的最常见致病菌之一,较细菌性痢疾多见,在发展中国家其发病率几乎同细菌性痢疾。发达国家以青少年发病为多,发展中国家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
食物和水源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空肠弯曲菌肠炎大多呈散发流行,多数散发感染是在处置或食用家禽类制品后获得,偶可因奶制品或水源污染引起暴发流行。人与人之间传播很少见。接触宠物或其他动物也可获得感染。全年均可发病,以夏秋季为主。
急性期排菌2~3周。发展中国家人群因反复暴露而对空肠弯曲菌的免疫水平较高,恢复期排菌时间较短。
空肠弯曲菌经口摄入感染,是否发病与摄入菌量、菌株毒力及宿主免疫相关。空肠弯曲菌对胃酸敏感,因此引起胃酸降低的因素(药物等)及疾病易导致发病。空肠弯曲菌感染后在富含胆汁的小肠中增殖,然后侵犯空肠、回肠及结肠。肠黏膜病变明显,呈弥漫性出血、水肿、渗出性病变。镜检下,肠固有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小肠绒毛变性、萎缩。肠黏膜甚至可见溃疡及小脓肿。病变缺乏特异性,可类似于炎症性肠病表现。
细菌侵入黏膜上皮细胞层是致病的关键。细菌的鞭毛、外膜蛋白、脂多糖(LPS)或脂寡糖(LOS)、荚膜多糖等在细菌附着和定植宿主肠道上皮细胞中起重要作用,表面抗原为主要的黏附素。空肠弯曲菌能产生一种或数种外毒素,如细胞致死性膨胀毒素,能阻止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死亡,并激发宿主产生细胞因子IL-8,导致局部炎症发生。
空肠弯曲菌的LPS/LOS的核心寡糖外核末端区域与人神经节苷脂GM1具有相同的结构,通过分子模拟机制导致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生。
宿主因素对于临床感染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同菌株个体之间疾病程度轻重不一。感染后可获得短期保护,可产生血清特异性IgA、IgG和IgM抗体及消化道特异性分泌型IgA抗体。发展中国家感染后发病的比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提示有个体免疫力获得。HIV感染者空肠弯曲菌感染率显著升高,提示细胞免疫参与了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大部分空肠弯曲菌肠炎病例不需要治疗,因为病程短,临床表现轻且可自限。抗菌药物治疗可缩短病程,用药指征和对象主要是高热、血便、病程超过1周、病情恶化或复发,以及婴儿、老年、孕妇及免疫抑制患者。抗菌药物首选大环内酯类,疗程5~7天。空肠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性日益增加,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和头孢菌素类耐药,因此以上药物不适合用于治疗空肠弯曲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