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
EAEC
概述
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于1987年被确认为是腹泻的病原菌之一。被认为是儿童急性腹泻、儿童及HIV感染者迁延性腹泻及旅游者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多见,有数据显示EAEC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急性腹泻儿童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4%。EAEC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粪-口途径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摄入污染食物和水、卫生状况低下、到发展中国家旅游、宿主易感性和免疫抑制。
发病机制
EAEC导致腹泻的发病机制欠明确,菌株的侵袭性和致病力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EAEC与细胞具有特殊黏附特点,在细胞表面呈“砌砖样”聚集。认为其致病与质粒编码的数种聚集黏附菌毛(AAF/Ⅰ,AAF/Ⅱ)相关,大多数EAEC菌株可表达正向调节聚集黏附菌毛的操纵子AggR,可能是致病型的特征。一些EAEC菌株可产生一些细胞毒素,引起分泌性腹泻。人和动物研究证实EAEC能够结合于空肠、回肠和结肠的上皮细胞。致病过程可能通过黏附菌毛AAF黏附于肠黏膜,人类EAEC感染有限研究显示细菌并非紧密黏附或具有侵袭性,细菌和宿主细胞作用产生的黏液在肠细胞表面形成生物膜,细菌可定植其中,分泌释放的一些因子及毒素引发炎症反应。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病程通常自限,口服补液治疗有效。EAEC常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有报道HIV感染者和旅游者EAEC感染用氟喹诺酮类治疗有效。
作者
王晓红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5版)(全2册),第15版,978-7-117-24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