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人杯状病毒肠炎
人杯状病毒肠炎
概述

人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es,HuCV)是引起儿童和成人非菌性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它分为两个属:诺如病毒(Norovirus,NV)和扎如病毒(Sapovirus,SV)。1972年Kapikian等首次用免疫电镜从1968年美国俄亥俄州的一所小学暴发性胃肠炎患者的粪便标本中发现。此后,世界各地陆续自胃肠炎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多种形态与之相似但抗原性略异的病毒样颗粒,均以发现地点命名,如Hawaii virus(HV)、Snow Mountain virus(SMV)、Mexico virus(MxV)和Southampton virus(SOV)等,这些病毒先被称为小圆结构病毒(Small round structural virus,SRSV),后称为诺沃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2002年8月第八届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批准名称为诺如病毒。札如病毒则是1977年由Chiba等首先自日本札幌某孤儿院暴发的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曾被称为札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现在正式名称为札如病毒,与诺如病毒合称为人类杯状病毒。

病原学

NV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无包膜,球形,直径26~35nm。不能在细胞和组织中培养,也没有合适的动物模型。依据NV衣壳蛋白VP1氨基酸序列可将其分为5个基因组(GⅠ~GⅤ),其中仅GⅠ、GⅡ和GⅣ可感染人,以GⅠ和GⅡ多见。随着人群免疫获得,NV类似流感病毒可发生抗原漂移,一般每隔2~4年有新的病毒株出现。

SV具有典型的杯状结构形态,直径41~46nm。根据衣壳蛋白VP1氨基酸序列可将其分为5个基因组。

HuCV尚可引起动物疾病。

流行病学

NV是引起儿童和成人非菌性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在世界范围内NV是病毒性胃肠炎暴发流行的最常见病因(90%以上),在所有病因引起的胃肠炎中近半数为NV所致,NV也是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散发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因(约12%)。国内自1995年从河南腹泻患儿标本中检测到NV以来,先后在各地有暴发性HuCV腹泻的报道。方肇寅等收集我国13个地区1999—2005年5岁以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检测阴性粪便标本4426份,检测结果显示HuCV阳性率为19%,以NV为主(96.7%),大多为GⅡ型;SV共5株,均为GⅡ型。2008—2009年我国4城市(上海、杭州、重庆、天津)对诺如病毒腹泻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非菌性腹泻儿童中NV检测阳性率25.9%,GⅡ型占98.5%,以GⅡ.4为主(68.8%),该型毒株也是目前全球优势流行株。

血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学龄儿童几乎都感染过Hu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日本、东南亚及英国的血清流行病研究显示儿童早期即可获得SV抗体,在90%以上的大龄儿童和成人中可检测到。发展中国家血清抗体阳性率高于发达国家。我国有研究显示3岁时96%以上儿童感染过HuCV,在儿童中不仅有NV感染,也有SV感染。即使儿童时期几乎都已感染过HuCV,但是所有年龄人群对HuCV依然易感,这与HuCV流行株具有高度变异性及感染后缺乏持久免疫保护有关。志愿者感染研究显示,感染后对同源病毒株仅提供几周至数月的短期免疫保护。

粪-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方式,食物和水源的污染容易导致暴发流行,NV胃肠炎暴发流行尤其多见于人群聚集场所如医院、养老院、客船、学校和军队等。隐性感染者及健康携带者均可成为传染源,而几乎任何被污染的食品均可成为胃肠炎暴发流行的传播媒介,通常为三明治、生菜沙拉等用手制作后无须烹饪的食物,食用污染水域的海产品如蛤蚌和牡蛎也可导致发病。饮水或泳池污染也可引起流行,提示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感染后部分患者排毒时间可较长,尤其是免疫功能缺陷者。

NV全年可发生流行,但在温带地区高发季节为寒冷季节。

发病机制

病毒受体是宿主细胞感染病毒的主要因素,众多研究表明人类组织血型抗原(human 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在NV感染中起重要作用,是NV结合的受体,决定了个体对特异性病毒株的易感性。HBGAs是低聚糖与蛋白或脂质结合的复合物,表达于红细胞、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皮。

志愿者感染后肠道活检,观察到临床和亚临床感染病例均可出现胃肠道组织病理改变,主要部位在空肠。肠绒毛变钝,但是黏膜仍完整,肠壁固有层可见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电镜下上皮细胞同样完好无损,微绒毛缩短,细胞间隙变宽。上述病变在病毒攻击后24小时内发生,持续时间不等,通常在起病2周后消失,但是部分空肠改变可持续长达6周。腹泻患者可出现一过性刷状缘酶活力降低包括碱性磷酸酶、海藻糖酶。急性期,肠腔内的液体量有不同程度增加,但空肠活检标本中环磷酸腺苷酶水平正常,未检测到肠道毒素,因此目前对于病毒导致腹泻、呕吐的机制仍不明确。2周后肠道吸收功能和刷状缘酶水平恢复正常。

志愿者试验研究显示感染后可获得短暂免疫(数月),但是免疫力与抗体水平并无明显相关性。推测肠道非免疫机制可能参与抵御重复感染,但非持久性。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无明显红、白细胞。免疫电镜可发现病毒颗粒。目前主要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PCR方法检测粪便中病毒抗原。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至今无特异性抗病毒药。主要为对症和支持治疗,轻症不治自愈,脱水严重病例及时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WHO推荐的口服补液盐适合于轻、中度脱水者,有良好效果。患者应予床边隔离。

预防

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目前尚无理想疫苗提供。

作者
王晓红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3版,978-7-117-11864-4
实用内科学,第14版,978-7-117-17272-1
上一篇:斯氏狸殖吸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