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斯氏狸殖吸虫病
斯氏狸殖吸虫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paragonimiasis

概述

斯氏狸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为由寄生狸、猫的斯氏狸殖吸虫(Paragonimas skjabini)幼虫侵入人体所致的疾病,主要见于我国。有食生或半生溪蟹、蝲蛄史。临床表现为游走性皮下肿块或结节,胸肺型多侵犯肺部,引起肺部浸润、多房囊样、硬结或钙化、粟粒状阴影,发生咳嗽、咳痰、痰中带少量血丝,偶可引起大咯血、液气胸。侵犯胸膜则出现胸腔积液,严重者伴胸闷、气促,也可侵犯肝脏、中枢神经系统及眼眶。

病原学

斯氏狸殖吸虫成虫的形态,与卫氏并殖吸虫成虫的比较有3点不同:虫体狭长呈梭状,成虫大小为(12~15. 5)mm×(3. 1~5. 0)mm,最宽处在体前1/3处,宽长比例在轻压固定标本平均为1∶2. 8;腹吸盘位于体前1/3处;卵巢分支较多。

斯氏狸殖吸虫的生活史过程,与卫氏并殖吸虫的相同,所不同的是: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和小豆螺;第二中间宿主的淡水蟹类主要为雅安华溪蟹、灌县华溪蟹、锯齿华溪蟹、陕西华溪蟹、毛足溪蟹等;适宜终末宿主为果子狸、豹、猫、和犬及大白鼠(人工感染成功)。人为其非适宜宿主,绝大多数虫体在人体处于童虫阶段,但也有在肺部发育至成熟产卵的报道。转续宿主有腹蛙、鸟、鼠、等多种动物。人可因误食这些动物未煮熟的肉类而感染。

流行病学

该病原体仅在我国于解放后才发现,所见病例主要表现为发热、皮下肿块、血沉快、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虽然痰及粪便中均未找到虫卵,但并殖吸虫皮试及补体结合试验均呈强阳性。后在自然感染家猫肺上包囊内找到一种长条形并殖吸虫成虫,认为是一种新类型的并殖吸虫病(钟惠澜,1955;钟惠澜与曹维霁,1957),以后数年内,又相继到温江、雅安等地,进行流行病学、临床学与虫体生物学的研究,发现了新的流行区并确定了病原体为斯氏并殖吸虫,并弄清了其完整的生活史。

目前发现,斯氏并殖吸虫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云南、广西、贵州、湖北、江西、湖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浙江等地。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与卫氏并殖吸虫病相似。

发病机制

斯氏狸殖吸虫囊蚴在小肠内脱囊,后尾蚴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后,比卫氏并殖吸虫可更多地侵犯肝和脾,并可在肝脏形成囊肿。犬在感染后14~40天,肝内出现多数成群或散在的窦孔,直径约1. 0mm,切开窦孔所见为窦穴,其中充满红色或黄色坏死组织、出血与炎性渗出物,并有窦道与窦孔相通。镜下所见为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脓肿,中心为坏死腔,内有坏死组织碎块、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纤维素、浆液等,但无虫卵,腔内有时可见童虫虫体。脓肿壁或为凝固的纤维素和嗜酸性粒细胞,或为变性坏死的肝细胞。

尸检病例,肝组织早期为点状片状或带状出血性坏死区,以后可以形成嗜酸性粒细胞性脓肿,中心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坏死组织碎屑与夏科-莱登结晶,脓肿壁为大量纤维细胞、胶原纤维所包绕。壁内可见较多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许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脓肿壁上纤维细胞、胶原纤维成束伸入肝小叶间及肝细胞索间。在脓肿完全吸收区,有胶原纤维增生,个别部位可形成假小叶。此外可见肝细胞混浊肿胀,肝窦瘀血,肝门静脉区间质性炎症变与充血水肿。

童虫穿过横膈进入胸腔,在胸膜表面引起大小不等的出血点、瘀斑与纤维素性炎症。侵入肺后,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肿,囊肿间可见窟穴状病灶并以隧道相互沟通,囊内含紫红色黏稠坏死组织,有时可见童虫,但从未见成虫,镜检所见为嗜酸性粒细胞脓肿,可见夏克-莱登结晶,但从未查到虫卵,此点与卫氏并殖吸虫者截然不同。脑病变以颞叶、枕叶、顶叶与小脑为主。脑回变平,脑沟变浅,充血,脑实质可有出血。童虫所在处有隧道,与出血区相通连。镜检病变处可见脑膜充血与出血,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隧道内充满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未见成虫或虫卵。

皮下结节镜检所见为中心含有夏科-莱登结晶而无虫卵的坏死组织性隧道,常可见童虫,但无成虫或虫卵,此点亦与卫氏并殖吸虫者不同。周围包以肉芽组织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的弥漫性浸润,较陈旧的穴道可形成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肉芽组织进入穴道,逐渐机化形成瘢痕。

综上所述,人体不是本虫适宜的宿主,因而不能发育成熟并产卵;童虫到处游走,从而引起各脏器组织的病变。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1.病原学检查

仅对皮下结节活检才可发现病原体,但对未发现病原体的病理切片标本如出现夏科-莱登结晶及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则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对可疑皮下结节可行局部外科手术取皮下结节,一般不建议病理切片,容易导致虫体破损,缺乏完整性,不利于寄生虫鉴定,而对活检标本作直接压片寻找童虫的方法更便于作出快速鉴定。

2.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检查

其原理、方法同卫氏并殖吸虫病。

3.影像学检查

由于斯氏并殖吸虫在人体内是以童虫为主要存在形式,所以多形成游走性改变,在侵犯部位表现为隧道样改变,为主要影像学特点。

胸肺型患者胸部CT可表现为斑片状影中出现隧道样低密度影,即隧道征。观察隧道征时需注意以窗宽为佳,常规窗宽容易遗漏。隧道纤维化后表现为不规则管样索条影。若侵犯肝脏,病灶可分布在肝包膜下或肝实质内,呈楔形、条形或不规则裂隙状改变,部分病例可见“隧道征”及“围管征”。脑型患者头颅影像也表现为隧道样改变,由于周围炎性反应,可有大面积水肿带。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治疗原则同卫氏并殖吸虫病。但由于该虫对人体感染后可长期处于童虫状态,对药物的抗性要比成虫大,对特效药敏感性差,所以剂量、疗程都要增加,常需2~3疗程或更多。

预防

1.治疗病人、病畜,以消除传染源。

2.加强粪便管理,推广堆肥或蓄粪池,以杀灭虫卵,并防止污染水源。

3.宣传教育不吃生或半生的溪蟹、蝲蛄及其制品,如醉蟹、蝲蛄豆腐等。

4.在处理完活的溪蟹、蝲蛄等后,要清洗干净手,及所涉及的餐具、灶具、过滤器等相关厨具。

作者
朱利平;吴鸣鹤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3版,978-7-117-11864-4
临床寄生虫病学,第1版,978-7-117-20118-6
上一篇:棘颚口线虫病 下一篇:人杯状病毒肠炎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