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最早由我国学者陈心陶在广东发现而命名。广州管圆线虫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最常见寄生虫病原。广东管圆线虫具有嗜神经性。由广州管圆线虫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主要发生在东南亚,但也发生在越南南部,以及整个太平洋盆地,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中国、日本、巴布亚新几内亚、夏威夷和几个较小的太平洋岛屿。近年来我国广州和温州有病例报告;北京曾出现局部小范围暴发流行。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少数病例可有复发。感染严重者可瘫痪、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病原学

广州管圆线虫是寄生在鼠肺动脉内的一种线虫。成虫在鼠肺毛细血管内产卵,并在鼠肺内发育成为成熟卵后第一期幼虫从卵内钻出,进入呼吸道,沿气管移行至咽喉,再吞入消化道,随粪排出。幼虫被软体动物(中间宿主)吞食或主动钻入其血液、内脏、肌肉等处发育,感染2周后,经过2次蜕皮,成为第三期幼虫,对人和鼠具有感染力。人吞食后致病。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超过10%,多数在20%~79%。脑脊液蛋白浓度通常升高,但葡萄糖浓度正常或仅有轻度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测得血清和脑脊液广州管圆线虫抗体阳性时可作辅助诊断。MRI的T1加权成像可能显示苍白球和大脑脚有高信号强度;钆增强的T1加权成像可能显示柔脑膜强化、脑室扩张和大脑及小脑半球内点状区域异常强化;T2加权成像可能显示高信号。

治疗

颅内管圆线虫病的治疗包括支持性措施。在没有再感染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幼虫会死亡,随之而来的炎症也会消退。镇痛药,皮质类固醇和定期放脑脊液可缓解颅内压升高引起的症状。由于虫体死亡释放引起炎症反应,为减少死亡虫体崩解而诱发的严重炎症反应,通常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作者
朱利平;吴鸣鹤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978-7-117-32482-3,2022.06
上一篇:弓首线虫蚴移行症 下一篇:哥斯达黎加管圆线虫蚴移行症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