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schistosome cercarial dermatitis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是裂体科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俗称“鸭怪”等,为我国各地稻田皮炎的主要病因。
系毛毕吸虫与鸟毕吸虫的尾蚴所致。鸭、鹅等水禽为前者的终宿主;水牛等家畜为后者的终宿主。其成虫均寄生在上述动物的门静脉与肠系膜静脉内,虫卵随粪排入水田后,孵化成毛蚴。椎实螺为其中间宿主,毛蚴在其体内发育,释出大量尾蚴,尾蚴在20~25℃田水中可存活36小时。
本病的传染源为感染毛毕吸虫和鸟毕吸虫的家禽、野鸭、鹅等禽类或水牛、羊和兽犬。主要是通过与疫水的直接接触而感染,一般以下稻田劳动(特别是育稻秧田劳动)最易受染,下水游泳、捕鱼虾亦可感染。患病者以农民为多,年龄、性别不限。发病以农忙季节为多。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北起北美的阿拉斯加,南至南美的阿根廷、澳大利亚、非洲南部。国内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自华东沿海,西迄新疆。
血吸虫尾蚴初次大量侵入表皮,也可进入真皮,尾蚴分泌代谢产物和尾蚴死亡后裂解产物具有强烈的抗原性,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致皮肤生发层细胞溶解、细胞浸润,毛囊、皮脂腺周围水肿,表皮出现小水疱、疱内有淋巴细胞、嗜伊红细胞浸润,水疱表皮坏死脱落。如继发感染可形成表皮脓肿。如再次重复感染,免疫反应更强烈,局部皮损出现更早且剧烈。
含止痒剂的炉甘石洗剂。1%薄荷、5%樟脑酒精。剧痒者可内服抗组胺药。继发感染,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浸泡或湿敷,必要时内服抗菌药物。
①消灭椎实螺及尾蚴。②注意个人防护,水田袜有100%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