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mansonella streptocerca
链尾丝虫病系由链尾丝虫成虫和微丝蚴寄生于躯干皮肤所致的疾病,流行于西非和刚果盆地,人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借蠓传播。临床表现为与盘尾丝虫相似的瘙痒性皮疹及色素减少性病变,此可能和麻风混淆,诊断依赖皮肤活检寻找成虫和微丝蚴。
(一)分布
链尾丝虫病主要流行于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包括喀麦隆(渔民6.9%,1980年)、中非共和国(东部)、刚果、民主刚果(雨林地区)、加纳(东南部)、科特迪瓦(雨林)和尼日利亚等国。刚果Chaillu山区的俾格米人(Pygmies)其感染率高达67.5%,而班图人为22%(1989年)。此外,东非的南苏丹和乌干达一些地区也有本病的分布和流行。乌干达北部Ruwenzori山区成人感染率为5%~89%,儿童为35%(1997)。
在非洲链尾丝虫病流行的国家,本病也常与罗阿丝虫病、常现丝虫病呈混合性流行。链尾丝虫病应与欧氏曼森线虫病、罗阿罗阿丝虫病进行生物学鉴别。
(二)流行环节
患者和带虫者是本病重要的传染源,黑猩猩、大猩猩等灵长类动物也可作为链尾丝虫的保虫宿主。
格氏库蠓(Culicoides grahami)和米伦库蠓(C. milnei)是本病的传播媒介,格氏库蠓比米伦库蠓更适宜作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库蠓幼虫通常孳生于沼泽地、有机物、垃圾、粪便及堆肥等污浊环境中。成蠓喜欢在树荫下叮吸人和动物血液,因此感染时间一般为白天。
(三)流行因素
影响链尾丝虫病的流行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指与中间宿主孽生与分布有关的气温、湿度、土壤、植被和地理环境等。社会因素涉及人群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在非洲主要流行于广大农村中贫困的人群。
(一)病原学检查
本病的病原学诊断主要是通过皮肤活组织检查发现微丝蚴或成虫作为确认依据。应注意与盘尾丝虫病、麻风和多形性肉芽肿等疾病相鉴别。
(二)血常规检查
病程早期白细胞增多,(10.0~20.0)×109个/L,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三)免疫学检查
抗体检测、丝虫循环抗原检测、巢式PCR技术。
(四)影像学检查
寄生于淋巴管内的链尾丝虫形成块状的嗜酸性肉芽肿。可采用淋巴管闪烁计、超声波检查和淋巴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
治疗本病有效的药物有乙胺嗪和伊维菌素两种。
1.乙胺嗪
别名海群生、益群生,为本病首选病原治疗药物。对成虫和微丝蚴均有杀灭作用。成人每日剂量6mg/kg,口服,连续服药2周。可引起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发热头痛、失眠乏力、肌肉关节酸痛、皮疹、瘙痒等症状,偶见过敏性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暂时性蛋白尿、血尿、肝肿大和压痛等。成虫死亡后尚可引起局部反应如淋巴管炎、淋巴结炎、精索炎、附睾炎等,并出现结节。对有活动性肺结核、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急性传染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暂缓治疗。对儿童有蛔虫感染者应先驱蛔虫。
2.伊维菌素
是阿维菌素的衍生物。可持久性地抑制皮肤微丝蚴,对成虫均无疗效。150μg/kg单剂餐后口服。不良反应与乙胺嗪相似,主要由死亡的微丝幼尸体引起的过敏与炎症反应。严重肝、肾、心功能不全及对本品过敏及精神异常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暂缓治疗。超剂量可引起中毒,无特效解毒药。肌内注射会产生严重的局部反应。
本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普查
普治患者及带虫者,以减少传染源。
2.根据吸血蠓孳生的情况,搞好周围环境卫生
通过采取符合环保要求的防制措施,如清除杂草、填平水洼地、堵塞树洞和清除沟渠淤水等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消除和减少吸血蠓的孳生地的目的。
3.杀虫
对成蠓出入的人房、畜舍和幼虫孳生的沟渠、池塘和水坑等环境,采用喷洒各种有机磷化合物和一些合成菊酯类等农药,以达到抑杀吸血蠓的目的;或试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敌灭灵等),对防制库蠓也有一定的效果。伊维菌素可在库蠓大量孳生时用于牛体皮下注射,效果较好。对居室可采用纱门纱窗涂抹仿制药物,防止或驱除蠓类侵入。
4.使用驱避剂
野郊外游或工作时,在暴露的皮肤涂擦驱避剂。常用药物有二乙基三胺(DETA)、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EMP)等。必要时,可使用驱避剂DETA浸泡的头网和驱虫网,防止吸血蠓叮咬,以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