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
旋毛虫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由于近年贸易活动的频增和部分肉品检验管理的疏漏,本病似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旋毛虫雌虫长3~4mm,雄虫长仅1.5mm,通常寄生于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肠壁,交配后雌虫潜入黏膜或达肠系膜淋巴结,排出幼虫。后者由淋巴管或血管经肝及肺入体循环散布全身,但仅到达横纹肌者能继续生存。以膈肌、腓肠肌、颊肌、三角肌、二头肌、腰肌最易受累,其次为腹肌、眼肌、胸肌、颈肌、臀肌等,亦可波及呼吸肌、舌肌、咀嚼肌、吞咽肌等。于感染后5周,幼虫在纤维间形成0.4mm×0.25mm的橄榄形包囊,3个月内发育成熟(为感染性幼虫),6个月至2年内钙化,但因其细小,X线不易查见。钙化包囊内幼虫可活3年(在猪体内者可活11年)。成熟包囊被动物吞食后,幼虫在小肠上段自包囊内逸出,钻入肠黏膜,经4次蜕皮后发育为成虫,感染后1周内开始排出幼虫。成虫与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旋毛虫幼虫在宿主肌肉内的存活能力很强,尽管包囊已经钙化,但是其内的幼虫可以继续存活,有记载人体内幼虫最长可以存活30年。
(一)传染源
猪为主要传染源,其他肉食动物如鼠、猫、犬,以及多种野生动物如熊、野猪、狼、狐等亦可感染并可通过相互残杀吞食或吃了含有旋毛虫包囊的动物尸体而感染。鼠类是本病重要寄生宿主。许多昆虫(如蝇蛆和步行虫)也能吞食动物尸体内的旋毛虫包囊,并能使包囊的感染力保持6~8天,因而也可能成为易感动物的传染源。
本病有两个传播环,即家养动物环和野生动物环。人为此两个传播环的旁系,属于偶见宿主,在无人类感染的情况下,这两个传播环均能各自运转。
(二)传播途径
人因吞食含包囊的猪肉、狗肉、羊肉或野猪肉等而感染。暴发流行与进食未经完全煮熟的生肉有密切关系。
(三)易感人群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发病率与年龄、性别、季节无明显关系,主要与感染度有关。感染后可产生显著的免疫力,再感染者病情远较初次感染者为轻。
(四)流行特征
旋毛虫病散在分布于全球,以欧美的发病率为高。国内主要流行于西部,云南发病率最高(8.43%),然后是内蒙古(6.37%)、四川(5.35%)。发病率最低的是辽宁(0.26%)。近年各地调查,猪的感染率一般为0.1%~0.2%,某些地区检出率可达2%或7%,个别地区送宰的猪群检出率竟高达50%。鼠的感染率和感染度亦较高较重。
旋毛虫病的潜伏期一般为5~15天,平均10天左右,但也有短为数小时,长达46天者。一般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
旋毛虫对人体致病作用的强弱与摄入幼虫包囊数量、活力,以及宿主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有关。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因而致死。按旋毛虫在人体的感染过程可分为下列三期:
(一)侵入期(小肠期,约1周)
脱囊幼虫钻入肠壁发育成熟,引起广泛的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甚至浅表溃疡。约半数患者感染后1周内有恶心、呕吐、腹泻(稀便或水样便,日3~6次)、便秘、腹痛(上腹部或脐部为主,呈隐痛或烧灼感)、食欲缺乏等胃肠道症状,伴有乏力、畏寒、发热等。少数患者可有胸痛、胸闷、咳嗽等呼吸道症状。
(二)幼虫移行期(2~3周)
感染后第2周,雌虫产生大量幼虫,侵入血液循环,移行至横纹肌,所经之处可发生血管性炎症反应,引起显著异性蛋白反应。出现弛张型高热,持续2日至2个月不等(平均3~6周)。部分患者有斑丘疹、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幼虫可侵犯任何横纹肌引起肌炎:肌细胞横纹消失、变性,在幼虫周围有淋巴细胞、大单核细胞、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甚至上皮样细胞浸润;临床上有肌肉酸痛,局部有水肿,伴压痛与显著乏力。肌痛一般持续3~4周,部分可达2个月以上,可表现周身严重疼痛,包括限制呼吸或舌移动。有皮疹者大多出现眼部症状,除眼肌痛外,常有眶周水肿、面部水肿、球结膜充血、视物不清、复视和视网膜出血等。重度感染者肺、心肌和中枢神经系统亦被累及,相应产生灶性(或广泛性)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甚至胸腔积液;心肌、心内膜充血、水肿,间质性炎症甚至心肌坏死、心包积液;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和颅内压增高等。血嗜酸性粒细胞常显著增多(除极重型病例外)。
(三)肌内包囊形成期(感染后1~4个月)
随着肌内包囊形成,急性炎症消退,全身症状减轻,但肌痛可持续较久,然无转为慢性的确切依据。重症患者可呈恶病质、虚脱,或因毒血症、心肌炎而死亡。
(一)血常规
早期移行期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达(10~20)×109/L,在病程第 3、4 周,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最高增至20%~90%,但重症患者可不增加。
(二)肌肉活组织检查
感染后第4周取三角肌或腓肠肌(或水肿、肌痛最显著的部位)近肌腱处肌肉一小片,置两玻片中压紧,低倍镜下观察,可见蜷曲的幼虫,虫体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包绕,形成小型肉芽肿。肌肉活检受摘取组织局限性的影响,在感染早期及轻度感染者不易检出幼虫。感染较轻镜检阴性者,可将肌片用胃蛋白酶和稀盐酸消化,离心沉淀后检查幼虫,其阳性率较压片法高。
(三)免疫学检查
旋毛虫抗原可分为虫体抗原、虫体可溶性抗原(分为感染性幼虫虫体可溶性粗抗原和自感染性幼虫虫体杆细胞内α颗粒提取的可溶性抗原两种)、表面抗原(自虫体表面提取或剥离的可溶性抗原),以及排泄分泌抗原(或称代谢抗原)。国内外试用过多种免疫学检查方法,包括皮内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及间接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等。其中后四种的特异性强、敏感性高,且可用于早期诊断。
1.IFAT
对早期和轻度感染均有诊断价值。以全幼虫作抗原,在幼虫皮层周围或幼虫口部有荧光沉淀物者为阳性反应。患者于感染后2~7周可出现阳性反应。
2.IHA
用冻干致敏绵羊红细胞、以IHA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用滤纸干血滴代替血清,结果无显著差异,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3.ELISA
敏感性高于IFAT。常采用以虫体生理盐水浸出液为抗原。
4.IEST
用感染鼠肌肉冰冻切片作抗原,以IEST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血清学试验于感染后2~4周开始阳性,感染后7周多全部阳性。反应如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抗体效价4倍升高者尤有诊断价值。
近年国内外已成功地制备旋毛虫幼虫单克隆抗体。采用虫体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结合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间接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循环抗原,抗原阳性结果提示为现症感染,与血清学抗体检查比较,更具疗效考核价值。
5.免疫层析试纸条
胶体金标SPA和旋毛虫ES抗原建立的免疫层析试纸条,集中了免疫反应与色谱层析的特点,对被检测的旋毛虫抗体起到浓缩、聚集作用,并能加快反应速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与ELISA基本一致,且操作简便,是一种较理想的旋毛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
(四)其他检查
旋毛虫循环抗原在血清中含量通常很低,因此检测循环抗原并未在临床上推广。PCR检测血液中旋毛虫DNA仅对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在感染早期抗体检测阴性时有一定价值。
(一)一般治疗
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给予充分营养和水分。肌痛显著可予水杨酸制剂改善症状。有显著异性蛋白反应或心肌、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严重患者,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最好与杀虫药同用。一般泼尼松剂量为20~30mg/d,连服3~5日,必要时可延长;亦可用氢化可的松100mg/d,静脉滴注,疗程同上。
(二)病原治疗
苯咪唑类药物中以阿苯达唑为首选,其疗效好、副作用轻。国内采用剂量为 15mg/(kg•d)、24~32mg/(kg•d),分2~3次口服,每疗程 5日(长者 10日)的不同方案,均取得良好疗效。必要时间隔2周可重复1~2个疗程。一般于服药后2~3日体温下降、肌痛减轻、水肿消失,少数病例于服药后第2~3日,体温反见升高,发生类赫氏反应,为虫体死亡引起异性蛋白反应所致。噻苯达唑对成虫和幼虫(移行期和包囊期)均有杀灭作用;剂量为25mg/kg,每日2次,疗程5~7日,必要时间隔数日后可重复治疗;本品偶可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皮炎、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血清转氨酶值升高等反应,加用泼尼松可减轻反应。甲苯达唑对各期旋毛虫幼虫的疗效可达95%,对成虫疗效略低;成人剂量为100mg,日服3次,疗程5~7日(幼虫)或10日以上(成虫)。氟苯达唑200mg,每日1次,以后400~600mg/d,疗程至少10日。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均可能具有致畸性,故在孕妇和2岁以下儿童禁用。噻嘧啶(pyrantel)因在胃肠道内吸收较差而被推荐用于治疗孕妇和2岁以下的儿童旋毛虫病患者,但其疗效目前尚不确定。有症状的孕妇患者应住院治疗,噻嘧啶10mg/kg,疗程1~3日。
1.加强卫生宣教
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的猪肉及其他哺乳类动物肉或肉制品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措施。旋毛虫幼虫的致死温度是55℃,因此必须加热到肉类中粉红色液体消失。
2.控制和管理传染源
改善养猪方法,提倡圈养,病猪隔离治疗;灭鼠,防止鼠粪污染猪圈;饲料煮熟以防猪的感染。
3.加强肉类检验和处理
未经检验的肉类不准出售。库存猪肉经低温冷冻处理,在-15℃冷藏3周,或-20℃冷藏24小时,可杀死幼虫。
4.暴露后预防
可在暴露后6日内给予预防旋毛虫病,应用甲苯达唑(5mg/kg,每日2次,连续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