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enterobiasis
蛲虫病(enterobiasis)是一种因蛲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pinworm)寄生于人的肠道而引起的寄生虫病,多见于年幼儿童,成人亦可患病,在家庭、托幼机构和小学中可引起流行。在世界各地,该病所致的肛周瘙痒高达50%。
蛲虫成虫虫体细小,呈乳白色线头样。雌虫长8~13mm,宽0.3~0.5mm,中部大,尾端细;雄虫长 2~5mm,宽 0.1~0.2mm,尾部向腹部卷曲。蛲虫虫卵呈长圆形,约27μm×56μm大小,两侧不对称,一侧稍扁。虫卵壳稍厚,无色透明。虫卵具有传染性,在人体外有很强抵抗力,阴湿环境更适合其生存,在皮肤和甲缝中可存活10日,室内环境可存活2~3周。高温(煮沸),5%苯酚(苯酚)、10%甲酚皂溶液可杀灭虫卵。
成虫一般寄生于盲肠、结肠及回肠下段,附着在肠黏膜上,蛲虫头部钻入肠黏膜吸取营养,可引起细小溃疡,但不深入肠壁损害深层组织。雌雄交配后,雄虫很快死亡而被排出体外,雌虫子宫内充满虫卵,在肠腔温度和低氧环境中一般不排卵或仅产很少虫卵,当宿主睡眠时肛门括约肌松弛,雌虫向下移行至肛门外,于肛周和会阴皮肤皱褶处产卵,每条雌虫产卵万余个,雌虫排卵后随即死亡。虫卵在排出6小时内形成卵胚,成为感染期虫卵,可自肛周皮肤散落在衣裤、床单、被褥、尘埃及空气中。虫卵被人体吞食后在十二指肠孵出幼虫,在小肠上段经二次蜕皮后于1~2个月发育为成虫,向下移行并寄生于回盲部及大肠,雌虫寿命约1个月。从食入感染期虫卵至虫体发育成熟产卵需15~28日。停留在肛门部位的虫卵也可在局部孵化成幼虫,经肛门移行直肠引起逆行感染。
人是蛲虫唯一的自然宿主。传染源为蛲虫感染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经肛门-手-口途径感染。由于蛲虫在人体的生活史特点,极易导致感染者自体反复感染和异体交叉感染。搔抓肛周皮肤和触摸污染衣裤、床上用品及其他物品后的手(尤其是指甲内)带有感染期虫卵,不但可传染给他人,也可导致自体感染。偶可经吸入而摄入虫卵感染。
蛲虫感染分布遍及全世界,发达国家蛲虫病也很常见。各年龄均可发病,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尤以集体机构的儿童感染率为高。2015年全国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3.43%,儿童蛲虫感染呈现下降趋势。
确诊后应立即进行治疗。治疗药物可选用甲苯咪唑(100mg)、阿苯达唑(成人 400mg,12 岁以下儿童 200mg)、双羟萘酸噻嘧啶(11mg/kg,最大剂量1g),均为单次口服给药,由于再感染和自身感染的发生率高,故2周后再重复用药1次。上述药物2岁以下慎用,孕妇避免使用。
肛周奇痒可于每晚睡前清洗肛门周围后在皮肤上涂3%噻嘧啶软膏连续1周;或用噻嘧啶栓剂,每晚1粒塞入肛门内,连用3~5日;也可用蛲虫油膏,内含有3%百部浸膏及0.2%甲紫,连续10~30日,有杀虫和止痒作用。
加强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儿童养成勤洗手、洗澡,勤换内衣裤,勤剪指甲,纠正吸吮手指的不良习惯等。在家庭内或集体儿童机构内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包括儿童和成人)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治疗,以避免交叉传染及重复感染。衣被可置沸水中浸泡或蒸煮高温灭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