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蛔虫病
蛔虫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ascariasis

作者
邵凌云;翁心华
概述

蛔虫病(ascariasis)是蛔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疾病。除肠道症状外,有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胆道蛔虫病、肠梗阻等。

病原学

蛔虫(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是寄生于人体内最大的线虫之一。雌雄异体。成虫呈乳白色,有时微带粉红色。头尾两端较细,形似蚯蚓。雄虫较小,尾端卷曲有交合刺两枚。雌虫较大,尾部垂直。虫卵有受精卵及未受精卵之分,只有受精卵才能进一步发育、具感染能力。虫卵能耐干燥与寒冷,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但加热55℃ 15分钟即死亡。

蛔虫不需中间宿主即可完成生活史。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卵,平均产卵每日20万枚。受精卵随粪便排出,若温度(22~24℃)和湿度合适,25~26日后即具有感染性。此种虫卵被人吞食后,大部分被胃酸杀死,仅少数进入小肠,卵壳易被肠液消化,幼虫脱壳而出,侵入肠黏膜经毛细血管入门静脉,经肝、下腔静脉、右心达肺。幼虫在肺泡内发育,然后顺小支气管、气管,向上移行至咽喉部再被吞下,经胃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自吞食感染性虫卵至成虫产卵需2个月左右。蛔虫在人体内的生存期为1~2年。

流行病学

肠道蛔虫感染者及患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实验证明人蛔虫与猪、犬等动物肠道蛔虫可交叉感染。感染性虫卵经口吞入为主要传播途径。生食未洗净的瓜果、蔬菜是受染的重要因素,污染虫卵的手指也易将虫卵带入口内。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感染率尤高。本病无明显季节性,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

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蛔虫病纳入了全国重点传染病和病媒生物监测体系,在全国建立的22个监测点显示,蛔虫感染率从2006年的10.10%下降到2013年的0.76%,下降幅度为92.48%,重度感染者比例从2006年的2.51%下降到2013年的1.16%,下降幅度为53.78%。2015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显示,我国蛔虫加权感染率为1.36%,加权感染人数为8 826 171人。感染率前三位的省份(市)分别是四川省、贵州省和重庆市;以10~14岁年龄组的加权感染率最高,为2.20%。

发病机制与病理

(一)幼虫的致病作用

幼虫移行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其发生机制与过敏反应有关。蛔虫初次感染后分泌抗原物质,宿主产生IgE和IgM,可引起Ⅰ型和Ⅲ型过敏反应;抗原亦可引起淋巴细胞的转化和巨噬细胞移动抑制。蛔蚴重度感染时,幼虫通过毛细血管、左心进入体循环,侵入淋巴结、甲状腺、胸腺、脾脏、脑、脊髓等处,引起相应的异位病变,也可达肾脏,经尿道排出;或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偶有眼内寄生的报道。

(二)成虫的致病作用

蛔虫以小肠乳糜液为营养,同时可产生毒性作用、损伤肠黏膜及引起营养不良。其毒性作用可能是抗原(来自活的或死的蛔虫)的吸收,引起IgE介导的过敏反应。

蛔虫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或损伤,偶可引起机械性或痉挛性肠梗阻、肠扭转或肠套叠。蛔虫具有乱窜钻孔的习性,受刺激(如高热、驱虫不当等)后易在肠中乱窜而引起各种严重并发症,以胆道蛔虫症最为常见。胆道中的虫卵、炎性渗出物或蛔虫的残片可成为胆结石的核心,诱发胆石症。蛔虫尚可钻入阑尾、胃肠减压管等部位,甚至可钻入气管而引起窒息。

人感染蛔虫后,可产生一定的免疫力,即血液内可出现特异性抗体——沉淀素。特异性抗体和浸润细胞共同作用,可部分杀死幼虫。新近研究显示,人蛔虫感染后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可能导致女性生育能力提高。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驱虫治疗

1.阿苯达唑

本品系广谱驱虫药,更适用于多种肠线虫混合感染者,用于治疗蛔虫病,阴转率与剂量有关,400mg顿服阴转率为100%,300mg顿服的阴转率为88.8%。本品无明显副作用,少数可见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孕妇忌用。治疗中可引起虫体躁动,诱发蛔虫窜入胆道等引起并发症的危险。

2.双羟萘酸噻嘧啶(噻嘧啶)

成人每次剂量为10mg/kg(一般为500mg),晚间顿服,疗程1~2日。其作用优于哌嗪,但与后者不同的是作用快,先引起蛔虫显著收缩,以后麻痹不动。本品为广谱驱虫剂,更适用于钩虫混合感染。副作用轻微,偶尔可引起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肝功能不正常者慎用。

3.甲苯达唑(甲苯咪唑)

本品为广谱驱虫药,可使虫体麻痹,口服后吸收少(吸收率低于0.3%)。成人每次200mg顿服,疗程1~2日。副作用轻微,极个别病例在服药后第2~3日出现轻微头昏、上腹不适等,不予处理可自行消失。本药作用较缓慢,同样有引起蛔虫游走导致并发症的不良反应。

4.左旋咪唑

本品价格低廉,服用方便。成人一次口服150mg,儿童按2~3mg/kg计算,临睡前1次顿服,或早晚2次分服。本品可使虫体肌肉麻痹,故可起到制止蛔虫窜动,防止胆道蛔虫病的作用。本品的副作用少而轻微,常见者有头晕、头痛、失眠等,停药后即消失。

5.哌嗪(piperazine)

或称哌哔嗪,常制成枸橼酸盐(即驱蛔灵)和磷酸盐等制剂。枸橼酸哌嗪120mg约相当于磷酸哌嗪100mg。本品在虫体神经肌肉接头处发挥抗胆碱作用,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使肌肉麻痹,虫体不能附着于宿主肠壁,随粪便排出体外。口服后吸收迅速,主要由胆道排泄。成人每次量3~3.5g,连服2日;或每次1g,一日3次,连服3日。儿童按每日150mg/kg计算,每日总量不超过3g。体弱儿童剂量酌减。基于阿苯达唑等问世,目前本品已少应用。

6.伊维菌素

国外已用于次选药物,剂量为100~200μg/kg,3日为一疗程。

临床为增强疗效及互补药物优缺点,主张给予复合制剂。如由阿苯达唑及噻嘧啶组成的复方阿苯达唑,不仅驱虫效果好,而且消除了蛔虫窜动的副作用,已获得广泛应用。

(二)蛔虫并发症的治疗

除急性阑尾炎或并发化脓性胆管炎、坏死性胰腺炎,以及肠穿孔腹膜炎需尽早手术治疗外,均以姑息治疗为主。具体包括解痉、止痛、驱虫或纤维内镜取虫,可获得满意疗效。

预防

蛔虫病的预防以粪便管理切断其污染环境的途径为主。开展群体性的大规模驱虫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改善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对防治蛔虫感染亦有重要作用。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16版,978-7-117-32482-3
上一篇:钩虫病 下一篇:蛲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