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paragonimiasis
中文别名 :肺并殖吸虫病
肺吸虫病(paragonimiasis)又称肺并殖吸虫病,属人兽共患蠕虫病,为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iasis westermani)、斯氏狸殖吸虫(P. skrjabini)等并殖吸虫寄生人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溪蟹或蝲蛄而感染。卫氏并殖吸虫所致疾病以肺内型为主,表现为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等,肺外型可累及脑、脊髓、腹腔、皮下等部位并引起相应的表现。斯氏狸殖吸虫所致疾病以肺外型为主,表现为童虫或幼虫在体内移行而引起皮下游走性包块及幼虫移行症,包块内无成虫,痰中也无虫卵。
并殖吸虫因其成虫雌雄生殖器官并列而命名。迄今全世界报告的虫种达50种(其中有同物异名),其中公认对人体有致病力的虫种有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宫崎并殖吸虫、异盘并殖吸虫、菲律宾并殖吸虫、克氏并殖吸虫、非洲并殖吸虫、双侧宫并殖吸虫、墨西哥并殖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为我国主要致病虫种。
卫氏并殖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虫卵、毛蚴、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后尾蚴和童虫等发育阶段,后尾蚴、童虫和成虫阶段存在于终宿主体内。虫卵主要随痰咳出(有咽痰习惯的患者虫卵也可随粪便排出),入水中在适宜温度下约经过3周孵化成毛蚴。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内经过胞蚴、雷蚴等发育和无性增殖最后成为许多尾蚴。尾蚴从螺体逸出可入侵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蟹或蝲蛄的体内发育成为囊蚴。人若进食含有囊蚴的淡水蟹或蝲蛄时,囊蚴随之进入消化道,经消化液作用脱囊成为童虫。童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可穿过肠壁到腹腔浆膜表面匍匐,其中多数童虫沿肝表面向上移行,直接贯穿膈肌而达胸腔,进而侵入肺内发育为成虫。少数滞留于腹腔内的童虫可继续发育,并穿入肝脏浅层或大网膜发育成为成虫;偶可沿纵隔内大血管根部及颈内动脉周围软组织向上移行,经破裂孔而侵入颅中窝,再经颞叶、枕叶的底部侵入脑组织。虫体侵入器官或组织后除引起局部病变外,还可以继续穿行到其他部位而引起病变。有些童虫可终身穿行于身体各组织间直至死亡。
(一)传染源
人体如感染斯氏狸殖吸虫,因虫体一般不能在人体内发育成熟产卵,故虽可致病但不能成为传染源,而猫科、犬科、灵猫科、鼬鼠科等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卫氏并殖吸虫在人体内可发育为成虫并产卵,可成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本病的传播需通过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有20多种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和蝲蛄,溪蟹或蝲蛄死后肢体碎裂,囊蚴可污染水源。流行区居民因饮用含囊蚴的生水而感染。在流行区,居民生食及半生食溪蟹或蝲蛄而感染。囊蚴在含14%乙醇的黄酒中需120小时才被杀死,在酱油(含盐16.3%),10%~20%盐水或醋中,部分能存活24小时以上,而腌蟹及醉蟹一般不超过24小时,因而仍具有感染能力。如加热不足,蟹体内囊蚴未能全部被杀死,则热吃也会引起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四)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甚广,主要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亦有人体或动物感染的报道。我国并殖吸虫病分布广泛。浙江和东北各省老疫区以卫氏并殖吸虫病为主;而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和山西等省则以斯氏狸殖吸虫病为主。儿童发病率较成人高。
卫氏并殖吸虫可在人体内完整地发育为成虫,囊蚴在人消化道中,幼虫脱囊并钻过肠壁进入腹腔,在各脏器间游走,约2周后沿肝脏向上移行,穿过膈肌而达胸腔,侵入肺形成囊肿,在内发育为成虫。从吞入囊蚴至成虫产卵约需2个月。以肺部病变为例,病理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组织破坏期
虫体移行时会穿破组织而引起线状出血或隧道样损伤,并可破坏组织,形成窟穴状病灶。
(二)囊肿期
窟穴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液化形成囊肿,其周界清楚,呈结节状或球状囊肿,其外围为纤维性囊壁和肉芽组织。囊腔内含有特殊的棕褐色或青灰色、芝麻酱状黏稠液体。镜检可见坏死组织、夏科-莱登结晶、虫体和虫卵。虫体有游走习性,故可离开原囊肿,并在其附近形成新囊肿,相互间有“隧道”相通。如囊肿与支气管相通,则其内容物可随痰咳出。
(三)纤维瘢痕期
上述囊肿内的虫体死亡或游走他处,或由于囊肿通过支气管与外界相通,其内容物逐渐排出,最后囊肿被肉芽和纤维组织所填充形成纤维化和瘢痕。也可有钙化。
虫卵的致病作用不及幼虫和成虫重要,幼虫及成虫移行可引起明显的组织破坏。卫氏并殖吸虫虫卵可见于虫囊、脓肿及囊间“隧道”内,成虫所穿过的组织内也可见虫卵,虫卵也可随血流播散至心、脑、肾、肝和脾等处,由于虫卵在人体内不能发育为毛蚴,又无可溶性抗原分泌,所以组织反应轻微。但幼虫在移行过程中,腺体分泌物及虫体机械运动会导致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进而出现浆膜腔积液、粘连。
人体不是斯氏狸殖吸虫的适宜宿主,虫体侵入人体后不易发育为成虫和产卵,故组织中多为童虫。斯氏狸殖吸虫引起的全身和局部过敏反应均较强烈,血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肺损害相对较轻,但多发、游走性皮下结节甚为多见,肝损害、脑内伴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也较常见。斯氏狸殖吸虫成虫主要寄生在果子狸、犬、猫等哺乳动物,大多数以童虫阶段寄生于人体,偶见成虫寄生于肺。
主要受累器官的病理特点和发病机制如下:
(一)肺
肺的病变主要由卫氏并殖吸虫引起,多在两肺中下野外带。病灶多为囊性病变,自米粒大小至2cm左右不等,虫体在肺内的移行可引起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胸膜瘘、间质性肺炎、自发性气胸、咯血等。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表现为肺脓肿。胸膜常受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胸膜炎、胸腔积液。心包也可受累,形成心包积液。
(二)肝脏
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常侵入肝脏,引起明显损害,较卫氏并殖吸虫多见。病灶多位于肝包膜下,可为隧道状或类圆形。可累及局部血管。
(三)脑及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可为囊肿型,亦可为萎缩型。前者常呈多房,后者可为局限性或弥漫性。脑部病变以颞叶或枕叶囊肿为多,亦可侵及内囊、基底节和侧脑室。囊肿周围水肿,局部可有出血灶,慢性阶段可形成结节、钙化灶。多个囊肿常集簇存在。当脑脊液循环受阻时,可出现脑室萎陷或扩大。脊髓病变少见,为虫体移行至脊髓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形成囊肿压迫脊髓所致。
(四)皮下结节或包块
一般为长形无痛游移性包块。病理检查示典型嗜酸性肉芽肿,其中心为灰黄色豆渣样坏死组织,含夏科-莱登结晶。卫氏并殖吸虫所致的结节内可找到成虫、童虫或虫卵;在斯氏狸殖吸虫所致的皮下包块中仅能查见未成熟的虫体。
(一)血常规
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增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期尤高,又以斯氏狸殖吸虫病更为明显。血沉可中度至高度升高。但并非每位患者都会出现特征性的血常规改变。
(二)虫卵检查
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大多有肺部病变,痰检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夏科-莱登结晶与虫卵,使用齐-内染色虫卵检出率高者可达85%。随吞咽进入消化道的虫卵,可使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镜检,阳性率也可达15%~40%。
(三)虫种鉴定
虫种的鉴定有赖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
(四)病理检查
活检如发现嗜酸性肉芽肿、夏科-莱登结晶或坏死窦道即可诊断,发现斯氏狸殖吸虫的童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或虫卵价值更大。浆膜腔积液可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五)免疫学检查
目前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有:
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用成虫可溶性蛋白抗原检测血清中的抗体,阳性率约为91%,与姜片虫病、血吸虫病及囊虫病有交叉反应,常用于现场调查。
2.金标免疫渗透法
该法简易快速,适用于诊断和疗效考核。
3.皮内试验
阳性率达93%,原理为注入的抗原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结合,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可用于筛选试验,与其他吸虫病也有交叉反应。
抗体可在疾病治愈后长时间存在,抗体检测不适于评估疗效。
检测抗原的方法有单克隆抗体ELISA,用于检测循环抗原,效果好,但单克隆抗体的获得较难。
(六)影像学检查
1.肺部病变
(1)浸润期
表现为直径1~2cm大小的云絮状、边缘模糊、密度不均、也可呈圆形或椭圆形浸润阴影,多在中下野,单侧或双侧均可,但以单侧居多。病灶位置变化多样。
(2)囊肿期
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结节阴影,或含有空泡的团块阴影,边缘锐利,圆形或椭圆形,单房或多房,可见类似于扩张的支气管的“隧道”影,可垂直于正常的支气管。
(3)硬结期
表现为纹理增粗增多,呈条索状或致密斑点状阴影。
各期常伴有腋窝、纵隔淋巴结肿大。
2.膈肌、胸膜病变
膈肌可示局限性隆起,多见于右侧。除胸膜增厚与粘连外,尚可见胸腔积液(右侧多见)、气胸、肺萎陷、纵隔胸膜粘连等。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胸腔积液多见,而上述典型肺部X线变化极少见,部分患者可见小片浸润阴影,但胸腔积液多见。
3.脑脊髓型病变
CT检查可见多发的囊状、隧道样、片状病灶,增强可见单发或集中的多发环形强化。磁共振可见囊状的长T1长T2信号,囊壁光滑,周围常有水肿,可为局限性或大片水肿,颅压升高可有脑疝表现。病灶内部和周围可有出血、梗死灶,也可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动脉瘤。可作脑血管造影、脊髓造影等以显示病变和阻塞部位。脑膜可有增厚。脊髓受累时为受压迫、水肿表现。
(一)病原治疗
1.吡喹酮
对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均有良好作用。治疗后,患者血痰消失,痰中虫卵阴转,肺部病变吸收好转,皮下包块消退,胸腔积液消失。剂量为25mg/kg,每日3次,连用3日,不良反应轻微,总剂量为225mg/kg。脑型患者间隔1周可重复1个疗程。
2.三氯苯哒唑
对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均有良好作用,且疗程短,耐受性好。剂量为10mg/kg,每日1次,连用2日。
(二)对症和手术治疗
脑型出现顽固性癫痫发作、较大血肿、发生脑疝者,以及脊髓型出现有压迫症状且病变不属萎缩型者可行手术治疗。肺部病灶多为散在性,不宜手术治疗。皮肤结节(或包块)于药物治疗后,可逐渐消失,通常不需手术。有大量心包、胸腔、腹腔积液时需酌情放液,出现缩窄性心包炎时可行心包切除术。
在流行区加强卫生宣传教育,不生饮溪水,不吃生的或半生的溪蟹和蝲蛄,改变吃醉蟹、腌蟹的习惯。积极治疗患者,对患者的家属进行筛查。对患病的家猫、家犬等也应治疗。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以减少对河流和所灌溉种植物的污染。开展鲶鱼及鸭的饲养以消灭第一、二中间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