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疾病-人卫临床助手-人民卫生出版社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Insert title here
首页 >  疾病 >  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 :clonorchiasis

中文别名 :肝吸虫病

作者
潘孝彰;沈银忠;吴鸣鹤
概述

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亦称肝吸虫(liver fluke)的成虫寄生于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亦称肝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另外,后睾吸虫属(Opisthorchis)主要寄生在禽兽体内,有些虫种也能感染人类,引起相应疾病。

病原学

华支睾吸虫胚胎卵先经释放进入胆管,随后混于粪便中。虫卵被螺类(第一中间宿主)摄入,并在其体内释放出毛蚴,毛蚴在其体内完成几个发育阶段(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从螺类体内释放到淡水中,随后侵入淡水鱼(第二中间宿主)软组织,在其内形成囊蚴。动物或人类摄入生的、未熟透的、盐渍、腌制或烟熏的淡水鱼就会感染。囊蚴在宿主十二指肠内脱囊,并上移至胆管。发育为肝吸虫成虫约需1个月。成虫通常寄居于中小胆管,偶尔寄居于胆囊或胰管。成虫在人胆道中可存活20~30年。

流行病学

(一)地理分布

华支睾吸虫,流行于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国、日本、越南和韩国;其在俄罗斯联邦东部地区也有流行。全世界估计超过3500万人感染此寄生虫,6亿人面临感染风险。华支睾吸虫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但在不同流行地区的患病率差异很大,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自治区)为重流行区,其次为黑龙江、辽宁、吉林、台湾和香港。据估算我国华支睾吸虫感染者超过1500万。

后睾吸虫病常由猫后睾吸虫(O. felineus)和麝猫后睾吸虫(O. viverrini)引起。猫后睾吸虫见于东南亚、中欧及东欧。一些地区的患病率达40%~95%,感染者估计超过1600万。麝猫后睾吸虫流行于泰国、越南、柬埔寨和老挝,在缅甸也有报道。

(二)传染源

肝吸虫病为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除人感染外,华支睾吸虫寄生于食鱼的哺乳类动物,狗和猫是最常见的储存宿主,后睾吸虫感染猫、狗和其他食鱼的哺乳类动物,而这些动物充当了储存宿主。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食入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生或半生的鱼和虾而感染。 

(四)易感人群

人对该虫普遍易感,我国南北两端感染率高,这与当地的饮食习俗有关。在有食生鱼习惯的广东等地区感染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前往流行地区的旅行者或来自这些地区的移民可能感染肝吸虫,并将其带入非流行地区。含有活囊蚴的冷冻、干制或腌制鱼类出口到非流行地区,所以从未到过流行地区的人偶尔也会感染。人感染肝吸虫后可产生抗体,但不能预防再感染。

发病机制

当胆管中寄生的虫数少时一般并无临床症状,当胆管被大量虫体和虫卵长期阻塞后,由于虫体和虫卵的机械刺激,以及代谢排泄物的毒性作用,胆管上皮细胞脱落,管壁增厚,管腔逐渐狭窄,加上虫体及虫卵造成的阻塞,引起胆汁淤积。胆管可明显扩张。扩张的胆管压迫肝组织加上虫体、虫卵毒素的刺激,肝细胞出现营养不良、脂肪变性、萎缩、坏死甚至可发生门脉性肝硬化。偶可由于长期胆汁淤滞,演变成胆汁性肝硬化。胆管阻塞常继发细菌感染,导致胆管炎、胆囊炎、胆管源性肝脓肿等。死虫碎片、虫卵、脱落的胆管上皮细胞还可成为胆石的核心。成虫偶可寄生在胰腺管内,引起胰管炎和胰腺炎。

肝吸虫感染致癌机制不明,但可能涉及慢性刺激、炎症、一氧化氮形成、蛋白失调、药物代谢酶类的激活和寄生虫分泌产物。麝猫后睾吸虫感染者可能存在某些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导致细胞因子生成异常,纤维化和胆管细胞癌风险增加。

临床表现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辅助检查

(一)血液检查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增多(通常高达10%~20%),血清IgE水平升高。

(二)虫卵检查

在粪便、十二指肠抽吸液或胆汁标本中发现虫卵即可确诊。感染后大约4周,可在粪便中发现虫卵。检测感染的“金标准”是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浓集法(FECT)。轻度感染时可能无法发现虫卵,虫卵可能只有在浓集样本中检出。显微镜下难以区分华支睾吸虫虫卵与后睾吸虫虫卵。通常根据暴露地区或成虫形态来区分肝吸虫属。

(三)免疫诊断

目前免疫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常用的方法有皮内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其中ELISA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免疫检测方法,但检测结果也存在一定假阳性,与其他寄生虫存在部分交叉反应。

(四)核酸诊断

已研发出基于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从而检测粪便中的麝猫后睾吸虫虫卵、猫后睾吸虫虫卵和华支睾吸虫虫卵。相比标准的粪便镜检,每克粪便样本中虫卵数量大于1000个、介于200~1000个和小于200个时,PCR法的敏感度分别为100%、68%和50%。

(五)影像学诊断

断华支睾吸虫病或后睾吸虫病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包括超声、CT、MRI、胆管造影和经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

无论患者有无症状,超声均可能查见异常。超声表现包括胆囊增大和/或胆泥沉积、胆管炎症和/或纤维化,以及肝大。超声还可能检出肝吸虫的聚集体,表现为胆管内无声影的回声灶。超声异常表现一般在治疗后恢复正常。在流行地区,吡喹酮治疗1年后发现胆囊内有浮动回声灶时,可能提示活动性华支睾吸虫病。

研究发现CT比超声更能敏感评估复发性胆管炎,因为CT可以检出与复发性化脓性胆管炎相关的肝内小胆管扩张及增厚。MRI也有助于诊断,可在患者中检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管壁信号增强和管壁增厚、肝内胆管充盈缺损和管道狭窄,以及肝外胆管扩张。肝胆恶性肿瘤见于约1/3的患者。

内镜或ERCP可能发现成虫。胆管造影可见肝内胆管扩张,其中有细长的充盈缺损,伴管壁迂曲不规则。 

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鉴别诊断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并发症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治疗

(一)病原治疗

1.吡喹酮

华支睾吸虫病的首选治疗为吡喹酮(一次25mg/kg,口服,一日3次,连用1~2日)。小型随机试验数据表明,此方案的治愈率>90%。后睾吸虫病的标准治疗方案为吡喹酮,一次25mg/kg,口服,一日3次,连用1~2日。吡喹酮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失眠、恶心和呕吐。尽管粪便中的虫卵常在治疗1周内消失,但临床感染症状可能需要数月才会缓解。

2.代替药物

替代药物包括阿苯达唑或甲苯达唑。阿苯达唑(一日10mg/kg,与高脂饮食同服,连用7日)对华支睾吸虫病疗效良好(治愈率>90%),对后睾吸虫病也有一定疗效(治愈率63%)。甲苯达唑(一日30mg/kg,连用0~30日)对后睾吸虫病的治愈率为89%~94%。三苯双脒治疗后睾吸虫病的效果不亚于吡喹酮。两项随机试验纳入了麝猫后睾吸虫轻度感染的老挝儿童及成人,结果发现三苯双脒≥100mg的疗效良好。

(二)其他治疗

华支睾吸虫病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炎或胆道结石时,需要抗菌药物、胆管引流和/或手术。重度感染有较重营养不良或肝硬化者,应予以支持疗法,如增强营养、保护肝脏和纠正贫血等。

预后
此内容为收费内容
预防

华支睾吸虫病预防重点在于:①开展宣传教育,预防感染的方法包括烹调淡水鱼或冷冻处理(内部温度达到-20℃,至少持续7日),严格的卫生措施也能减少传播。②普查与普治,在流行区实行计划驱虫,以及采取以大量人口为对象的驱虫治疗。在后睾吸虫病流行地区,采用吡喹酮(单剂,40mg/kg)群体治疗有效。

来源
实用内科学(第16版),第16版,978-7-117-32482-3
上一篇:埃及血吸虫病 下一篇:肺吸虫病
评论
发表评论
相关疾病
相关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