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第虫病(giardiasis)或称梨形鞭毛虫病是蓝伯贾第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病原体偶可寄生于胆道。发病以儿童居多。
蓝伯贾第虫(Giardia lambia)为单细胞原虫,其生活史可分为滋养体和包囊两个时期。滋养体呈倒置的纵切半梨形,前端钝圆,后端渐变尖细,背面呈半球形,腹面扁平,有吸盘,借此吸附于肠黏膜上。有四对鞭毛,运动活泼。以纵裂繁殖,借渗透作用摄取营养。包囊呈椭圆形,成熟包囊含4个细胞核,有厚囊壁。对外界抵抗力强,在冷水、温水中可存活1~3个月,但加热至50℃则立即死亡,在含氯0.5%的水中可活2~3日。包囊可随粪便排出体外,为本虫的传染期。
患者和带包囊者为传染源。通过包囊污染水源和食物而传播,水源污染可造成局部流行。在儿童中从手到口传播亦属可能。性接触尤其是同性恋也可能是传播途径。已证明海狸、牛、羊、马、猪和犬、猫是动物保虫宿主。
本病遍及全球。近年来发现旅游者中感染率颇高。我国30个省市1 477 742人的调查,贾第虫感染率为2.5%,以新疆、西藏、河南为高。艾滋病者、免疫球蛋白缺乏症患者尤其易感。另外男性较女性易感,比例约1.19∶1。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人吞食50个以上的贾第虫包囊就可引致感染,但不发病。胃酸缺乏和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为诱发因素。近年研究发现贾第虫感染可以破坏小肠上皮的紧密连接、诱导上皮细胞的凋亡,并导致钠离子依赖的d-葡萄糖吸收下降、电解质分泌增加而引起腹泻、吸收不良等症状。细菌、真菌感染者病情可加重。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者可出现类口炎性腹泻以及脂肪痢。原虫可入侵胆总管引起胆道感染。人感染后无获得性免疫。
本病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替硝唑、甲硝唑(灭滴灵)和呋喃唑酮(痢特灵)。
替硝唑,成人每次150mg,每日2次,7日为一疗程。单剂替硝唑2g,一次顿服,疗效也可达90%~100%,副作用轻微,约10%患者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偶有头痛、头晕等不适。
甲硝唑200mg,每日3次,疗程一周,疗效较好(儿童每日15mg/kg,分3次服,连服5~7日)。合并有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时,宜将剂量增大为每次400~600mg,每日3次,疗程10日,继而予双碘喹啉600mg,每日3次,疗程20日。甲硝唑的副作用有金属味感、恶心、倦怠、嗜睡等,服药时和停药后24小时内应禁酒。孕妇及哺乳者忌用。
呋喃唑酮疗效亦佳,剂量为100mg,每日3次,7~10日为一疗程,本品可用于幼儿(1.25mg/kg,每日4次,10日为一疗程)。痢特灵为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的病例可引起可逆性溶血。
已有报道阿苯达唑对本病亦有疗效。成人200mg每日3次、5日为一疗程。
对于初始单药治疗失败的患者,有证据表明甲硝唑-阿苯达唑联合治疗可能是较好的替换方案。
对患者(尤其是带虫者)的彻底治疗,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加强水源保护等为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为预防本病水源性暴发流行,自来水要充分采用凝固(絮凝)、沉淀和过滤等方法作常规处理。益生菌制剂可能为安全、有效的预防药物,有限的证据表明鲍氏酵母菌对该病有一定预防效果。对旅游者个人防护宜将饮用水煮沸10分钟,或用碘化物净化。淡水蛤可作为水源贾第虫污染的生物监测。
1.Wilson WR,Sande MA.Current diagnosis &treatment in infectious diseases.Columbus,OH:McGraw Hill,2001.
2.Troeger H,Epple HJ,Schneider T,et al.Effect of chronic Giardia lamblia infection on epithelial transport and barrier function in human duodenum.Gut,2007,56(3):328-335.
3.McFarland LV.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in adult patients.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18):2202-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