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rat bite fever
鼠咬热(rat bite fever,RBF)是一种由啮齿类动物(主要为鼠类)咬伤或抓伤后,导致人体感染小螺菌或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由进食被念珠状链杆菌污染之食物或水源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称之为哈佛山热(Haverhill fever,HF)。
病原体为小螺菌和念珠状链杆菌,是鼠类咽喉部的常见正常菌群。
(一)小螺菌
形态粗短、螺旋形,两端尖,长1.7~5μm,宽0.2~0.5μm,革兰染色阴性。有2~6个规则的螺旋,菌体两端有一根或多根鞭毛,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活动迅速,可循其长轴旋转、弯曲,亦可借助鞭毛多方向快速穿行。本菌人工培养方法不能生长,须将含有菌体的标本接种于动物(几内亚猪、豚鼠或大、小白鼠)腹腔内始能分离此菌。
(二)念珠状链杆菌
菌体呈短杆状,长1~5μm,宽0.1~0.7μm,常排列成不分枝的长链状,可达10~150μm,菌体中有念珠状隆起。革兰染色阴性、无动力,不耐酸。念珠状链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不易生长,只能在含有10%~20%的血液或血清或腹水培养基上生长。初次分离中,念珠状链杆菌多表现为专性厌氧,但在次培养时,则兼性厌氧。在液态培养基上,细菌菌落外形似烟团状(puff-ball)或面包碎屑样(bread-crumb like)。在低葡萄糖胺和少胞壁酸的培养环境中,易形成L型念珠状链杆菌,此菌落外观呈煎蛋样,难以与支原体菌落区别。但可通过蛋白电泳或者16SrDNA扩增测序分析鉴别。有时念珠状链杆菌使用革兰染色以及吉姆萨染色均不理想。
此病最早见于2300年前印度Wegabhatt的描述。近代由Wilcox在1839年做了描述,之后于1916由Blake和Tileston从鼠咬伤后间断发热的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链状微生物体,终于在1925年经分离培养确认为念珠状链杆菌。而1916年,在日本的Futaki研究下,发现鼠咬热亦可由另一种病原感染所致,此后于1924年被命名为小螺菌。本病散发于世界各地,但报道病例均较少。小螺菌鼠咬热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国内所见病例主要为小螺菌所致,而念珠状链杆菌鼠咬热全世界均有报道,但多见于北美洲。
(一)传染源
主要为家鼠、宠物鼠以及实验室用鼠。包括大鼠、小鼠、豚鼠、松鼠、田鼠、鼬鼠等,猫、狗等偶也可作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病鼠啮咬、搔抓而感染,病原菌从皮肤破损处进入人体。小螺菌一般存在于病鼠的口咽部、血液或眼睛分泌物中。念珠状链杆菌则存在于病鼠或带菌鼠的唾液及鼻咽分泌物中。
(三)易感者
人群普遍易感。但与动物接触尤其是鼠类,接触机会多者为此病危险人群,如野外露宿、农民、打猎者、污水处理人员以及实验室人员和宠物相关工作者。因儿童与动物接触较多,故约50%以上之鼠咬热患者为婴幼儿。
鼠咬热的病变为非特异性。病原菌从伤口进入人体,继而沿淋巴系统侵入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后导致局部淋巴结炎。小螺菌从初期病灶反复侵入血液循环,引起菌血症和毒血症症状。在小螺菌所致的局部病灶中可见上皮细胞变性和坏死,真皮和皮下脂肪层有单核细胞浸润和水肿。皮疹内血管扩张,内皮细胞肿胀,并有单核细胞浸润。病变肝小叶中心充血、出血和坏死,心肌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浑浊、肿胀和退行性变,脾和局部淋巴结肿大,伴增生现象。
由念珠状链杆菌所致的基本病变为各脏器充血、水肿和单核细胞浸润。通过对念珠状链杆菌感染者尸检,可见吞噬红细胞现象、肝脾大、间质性肺炎、淋巴结肿大,也可见心内膜炎和心肌炎,常伴有肾脏和肝脏的退行性变。临床资料显示念珠状链杆菌偏嗜浆膜腔。皮损部位活检可发现白细胞破裂性血管炎。实验室感染小鼠可引起多关节炎,感染24小时内可见骨关节腔脓性纤维蛋白渗出,之后4天内主要表现为巨噬细胞聚集,1周内出现脓肿和坏死,2周时会发展为骨膜炎,接着3周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多关节炎的程度取决于感染病原的数量。
(一)周围血象
白细胞可达(10~20)×109/L,可伴有核左移。小螺菌型患者反复发热消耗后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嗜酸性粒细胞偶有增多。
(二)血培养及暗视野检查
血液、关节腔积液、脓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作暗视野检查,可找到典型的病原菌。将念珠状链杆菌型患者的血标本接种于含有血清、腹水等的特殊培养基中可获阳性结果。但在抗感染治疗后,培养阳性率有所下降。
(三)动物接种
取患者血液、伤口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接种于几内亚猪或小鼠腹腔。之后约5~15天,于接种动物抽取血清,作暗视野检查,可找到典型的小螺菌。但耗时耗力,难以常规开展。
(四)血清免疫学试验
小螺菌型的梅毒血清反应大多呈弱阳性,念珠状链杆菌型约1∶4阳性。起病10日左右血中出现凝集素,1~3个月达高峰,效价1∶80以上或病程后期效价增加4倍以上具有诊断价值。有报道最大效价可达1∶5120。特异性凝集素常在5个月至2年后转阴,但可保持低效价达7年之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亦可用于检测念珠状链杆菌特异性抗体。
(五)分子生物学检查
可从关节腔积液、血、脑脊液等标本中提取出致病菌的核酸,经PCR扩增其16SrDNA,测序后可鉴定出菌种。此方法灵敏度较高,但念珠状链杆菌与纤毛菌属有较高相似度,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多加分析。
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与其他急性传染病相同。局部治疗虽不能防止本病发生,但对防止继发性感染甚为重要。鼠咬后应立即用酒精洗净包扎,并加注破伤风抗毒素。
念珠状链杆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以及头孢菌素和万古霉素敏感,有报道称,发现念珠状链杆菌对诺氟沙星、多黏菌素B以及复方磺胺甲 唑耐药,亦有发现对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耐药之菌株。临床治疗上首选青霉素,青霉素每日儿童静脉用量为2万~5万U/(kg/d),共5~7天,然后继续口服同类型抗菌药物7天。成人量为160万U,分2次肌注,小螺菌型可用较小剂量,每日40万~80万U,分2次肌注(以防赫氏反应),疗程7~14天。如病原体为L型耐药菌,则剂量应加大至每日成人600万U以上。如有心内膜炎等并发症时,则青霉素的每日剂量可增至1200万U以上,疗程4~6周,并可考虑与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如链霉素合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以采用多西环素口服,100mg/次,每日2次,疗程相同。
由于本病人群普遍易感,且尚无有效疫苗预防。故对于工作、生活环境中常接触老鼠等动物的人群,如流浪者、农民、污水处理工人和野外旅行者、宠物相关工作人员等,应注意自身防护。包括使用工作服、手套以及面罩等。在多鼠环境下要特别保护婴儿和久病虚弱者,防止被鼠咬伤。若被鼠咬,除彻底清创消毒伤口外,应考虑给予青霉素预防注射。并嘱若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