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 :hyalohyphomycosis
与众多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暗色丝孢霉病相对应,由众多具无色菌丝的真菌所引起的感染则被称为透明丝孢霉病(hyalohyphomycosis)。采用这个新术语的目的在于阻止真菌病名的不断增多,因为具有无色菌丝的真菌种类繁多,如果其中的每一个种所引起的感染都给予一个名称,那么真菌病病名的数目就极度膨胀,烦琐累赘,给学习和互相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
到目前为止,已列入透明丝孢霉病的病原菌已超过40个种,分布在至少23个属,主要有镰刀菌、赛多孢菌、拟青霉、青霉、短帚霉等。
曲霉在组织中也表现为无色的菌丝,因曲霉是一个很大的属,病原菌多,已有专门的名称命名为曲霉病,故曲霉病不再归入无色丝孢霉病的范畴。
赛多孢菌感染主要病原菌为尖端赛多孢菌(Scedosporium apiospermum),又称尖端单孢子菌。其有性期属子囊菌的波氏霉样菌(Pseudallescheria boydii)或称波氏假阿利什菌,此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尤其是土壤中。外伤接种、吸入空气中的孢子或吸入污染的污水等可引起感染。
尖端赛多孢菌引起的人类感染最常见的是真菌性足菌肿。病变部位排出的颗粒为白色。可破坏组织和其下的骨骼。
第二位的感染为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如肺结核或肺曲霉病,可散播至脑。有时有肺真菌球形成。部分患者有污水溺水史。
其他部位感染有骨髓炎、关节炎、角膜感染、脑占位性病变、内眼炎、鼻窦炎、心内膜炎等,可发展成致命的播散性感染。
多育赛多孢菌(S. prolificans)目前被命名为Lomentospora prolificans,引起的感染较少见,但对目前所使用的抗真菌药物均不敏感。
局灶性感染宜手术切除并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可静脉给予伏立康唑,首日6mg/kg,每12小时1次,以后4mg/kg,每12小时1次。或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0.2g,每日2次;泊沙康唑0.4g,每日2次。对两性霉素B常耐药,其他抗真菌药物多无效。伏立康唑体外抗菌活性比伊曲康唑和泊沙康唑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国际上曾报道用伏立康唑治疗播散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成功的病例。